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怎样讲好“新闻故事”———兼评《检察日报》“讲检察故事说检察新闻”专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1日10:30 检察日报

  新闻故事是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因为它具有事件情节的变化曲折和起伏发展,吸引读者乐于看下去。像《检察日报》第二版的“讲检察故事说检察新闻”专栏,每周都与读者见面,每次登载三五篇,就是一个用讲故事的形式,叙说新闻事实以“故事”解读法律条文和检察工作的很有特色的栏目。

  笔者选了两篇见报的稿子作个点评。第一篇,登载于今年6月7日,题为《顺着电话号
码抓住在逃7年贪官》;第二篇登载于去年12月1日,题为《这么折腾为了啥?》。

  这两篇文章共同的长处有3点:一是导语写得好,兼备了新闻性和故事性。一名会计套取医疗公款,潜逃7年之久,终于被抓获;江西省进贤县检察院干部改变满嘴方言,学会说普通话和使用电脑。这两个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值得报道。二是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第一篇从会计失踪,到查访7年,最后怎样抓住了逃犯,情节一步步深入发展;第二篇从检察官学普通话时咬文嚼字、反复练习,还苦学电脑,3个月后,该院76%的干警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测试。三是标题和文中的3个小标题都制作得精练、有吸引力,如《顺着电话号码抓住在逃7年贪官》,是典型的故事标题。《这么折腾为了啥?》的副题是“江西省进贤县检察院文化育检提高干警素质侧记”,突出了故事的主旨,故事的结果“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院风。向学习要素质,要效率,这是基层院建设应有的文化理念”,讲得有情、有景,避免了干巴巴的罗列事实。

  “讲检察故事说检察新闻”栏目中的文章讲究标题的制作,从标题上就突出故事性,基本做到了“新闻标题一句话,内容集中不拉杂”。如今年6月21日刊登《检察院也有“上门服务”》一文中报道“办案人员主动到被害人家中进行询问,赢得了群众的赞许”。3个小标题是:“是检察官解救了我们的孩子”、“你们真是人民的检察官”、“真没想到你们会来”,突出了故事中的人物与情节。当然栏目中有些文章新闻性不强,缺少情节;叙述过程较多,人物、故事性较弱,语言不够生动。如今年4月23日登载的《给有错的孩子改错的机会》一文,写作比较粗糙,涉及人物较多,7个人名全用“某”罗列;过程交待太多,有点杂乱;故事情节、人物特点都欠生动。全篇1100多字没有一个小标题,读来显得沉重。

  怎样把新闻性与故事性结合好呢?笔者曾经同《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解围记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们共同的认识是:中国是一个传统的“故事”大国。自春秋战国和秦汉以来,出现过苏秦、张仪等纵横家们游说各国国君。他们当时的这种“外宣”工作多以讲故事入手。其后魏晋南北朝的《世说新语》,唐宋传奇、元杂剧、明清小说等,无不以精彩的故事征服受众。这种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体,被受众所接受。事实上,我党新闻史上有着许多这种成功的篇章。如《西瓜兄弟》(1947年10月15日新华社播发)、《桌上的表》(1948年2月19日新华社播发)等,都是当年登载的具有典型新闻性与故事性结合的优秀之作。

  什么是新闻“故事化”?美国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用讲故事说新闻,这就改变了单纯新闻报道“见事不见人”、“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报道方式,强化了人的经历、感受,突出了人物在事件中过程的展现和新闻报道情节、细节的刻画,从而增添了新闻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报道充满感染力、趣味性和人情味。尤其是贴近老百姓、关系国计民生的新闻,更宜于突出故事性。

  那么,要使“讲检察故事 说检察新闻”成为《检察日报》的精品、名牌栏目,记者、编辑还要下更大的功夫。

  笔者认为,好的新闻故事应当具有的特色是:新闻性强,导语要概括新闻性与人物或事件的故事性;写人、写事、写物,简洁明了;要有变化的情节,跌宕起伏,情节连贯,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多运用“倒叙法”,把新闻事实中重要的信息或事件发展的结局、突出的情节写到第一段,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故事发展的过程。要有发展的过程,有人物的交叉活动,反映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故事的结果,不仅有开端,还要有故事的结局,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这样才能做到生动、活泼。什么叫生动活泼?小平同志说:“不在文字长短,而是要写出生动的过程,而且有结果(见《邓小平文选》第一卷150页)。”过程就是细节,细节虽小,但它不是故事的细枝末节,而是故事场面的构成因素。缺少了生动的细节,就不能描绘出具体的社会环境和鲜明的人物性格。同时,故事特别讲究朴实、生动语言的运用,让人听得懂。用流畅的故事“亲和”受众和读者,从而表达出鲜明、独特、生动的感染力。故事要力戒语言不通俗,使用拗口难懂的专业术语,那会降低宣传的效果。

  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那就是新闻故事必须建筑在真实的基础上,绝不能有任何虚构和想像,不能编造故事,编造人物的直接话语。那样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是绝对不允许的。

  (作者系新华社高级编辑)

  作者:秦殿杰

  (来源:检察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