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亚纪行:学生少经费 踏访印度唯一华文学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1日11:0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加尔各答八月二十日电 题:踏访全印度唯一的华文学校

  中新社记者禾木尹丹丹章新新

  “妈妈,我长大了。”样貌乖巧的九岁女孩李明玛字正腔圆地为记者读出中文课本上的一句话。在加尔各答乃至全印度目前唯一的华文学校培梅中学里,这间本可坐二、三十人
的教室,如今只有李明玛和另外三个孩子在上课。

  “学生太少、经费不足是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但只要有学生来,我们就会继续上课。”年逾五十的校长梁雪明女士,坐在她那几乎是简陋的办公桌后面,心平气和地向记者介绍学校的情况。

  校长办公室里只有一些陈旧简单的沙发、椅子和橱柜,正对办公桌的一面墙上挂着十一帧过去不同时期毕业学子与老师们的黑白合影照,因时间久远照片的颜色已经发黄。另一面墙上悬挂著书有中国宋代名将文天祥语录的条幅“忠孝──上事于君下交于友,内外一诚终能长久,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

  “我们这里学生最多的时候超过一千名,后来华人或者移民海外走了,或者把孩子送到当地的英文学校去,学生越来越少,现在只有六十多个。”

  建校逾五十年的培梅中学位于加尔各答(加城)华人聚居的塔坝区,由当地华人集资建设。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六十年代中期,是学校最鼎盛的时候,那也是加城华人数量最多的时期,约有二万人。

  梁校长告诉记者,过去,“培梅”不仅有中学教育,还设有完整的小学课程。华人在加城生息已逾百年,绝大多数第二、三甚至第四代华人都曾在“培梅”上学。“他们一般是小学毕业后,再去读英文学校;中学毕业生中,有不少留校当了老师。”

  自建立之日起,无论历史如何变幻起伏,“培梅”从未暂停过一天。但是,谈及未来,在此教书十八年的梁校长语气平淡而无奈:“这学校就像一艘已经破烂的大船,前途并不乐观。”

  现在,学校已经不设中学班级,只有小学课程了;因为人少,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还分别合班上课。以前,除数学、英语和印度语外,其他科目全用华文教授;如今,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英文教学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只剩两门课程是用华文授课:中文数学和尺牍,合共一周上六节华文课。

  毕业于“培梅”并在此教授普通话二十年的古老师说,将孩子送来的华人固然希望下一代能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但是,“这些家长本人的中文水准就不大好,根本教不了自己的孩子,再加上加城华人多为客家人,亲属间只讲方言,所以学生们学国语显得相当辛苦。”

  小女孩李明玛就是古老师班上的学生,她是尼泊尔孤儿,因被华人收养,所以来到“培梅”学习。

  学生渐稀,学校收入也随之减少。目前的学费是每人每月二百卢比(约合四美元),贫穷的学生学费减半甚至全免。“学校每月的开支大约四、五万卢比,运转的经费主要靠这里的华商赞助,华人逢婚嫁喜事,也会不拘多少向学校捐些钱。”不过,不少华商近些年的生意不大好,捐给学校的钱相当有限。

  这种情况下,老师的薪水自然不高。“培梅”办学高峰期,教师多达四、五十名,现在,包括校长在内只有七名,其中四个是华人,三个是当地人;年龄最长者已逾六旬,多数是四、五十岁。老师们的月工资约为四、五千卢比(合九十至一百多美元)。“工资这么少,几个老师仍然坚持上课,我想他们并不只是为钱,更多是为了教育吧!”梁校长说,她和丈夫的生活很简单,这些钱还能过得去。

  望着已显得陈旧的白色马蹄形三层教学楼,三十多间教室中只有六间传出孩童的朗朗读书声,其余的都门锁窗闭,半个足球场大的庭院兼操场野草遍地,陪同记者前来的加城华人联合会秘书长李万城先生惆怅地说:“每次来‘培梅’,心里都非常难受。”三十多年前,他从这里毕业,那时的“培梅”仍然繁盛兴旺。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