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缓冲区保护规划案获通过 基础设施将被改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10:49 财经时报 | |||||||||
古老的故宫雍容华贵、灿烂辉煌,周边则环绕着明清风格浓郁、历史积淀深厚的建筑,胡同、四合院星罗棋布,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里,我们终于可以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倘佯在淳厚、温情、令人心旌摇荡的历史语境中了 以上还仅仅只是想象,故宫缓冲区保护规划案的通过和实施,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实现上述情景的希望,但实施细则却迟迟未出台,与此同时,商业利益、生存现实与人文诉求之
“前几天我带着一个以色列记者去拍长城,以色列记者到了之后却不拍了,他们认为长城修葺得太新了!我感到很痛心!” “故宫缓冲区”保护规划案在第29届世遗大会通过的一个月后,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在什刹海旁的小平房酒店端着茶杯凝望着暮色中的皇城方向:“故宫缓冲区的出台很及时,但要把胡同保护落在实处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要发动下定决心住在缓冲区内的人参与监督,否则会出现第二个王府井。现在北京很多胡同都消失了,一批一批没有任何风格的城市建筑充斥北京城,但北京不可能也永远不能变成第二个纽约。” 比唐师曾更有感触的是那些面临迁出迁进的缓冲区内的“原住民”们,面对迟到18年才到来的故宫缓冲区保护案,他们更担忧的是老街还会扩建吗?老房子会不会拆迁?老平房的住房条件又如何改善?有了保护伞的“大故宫区”将会变成啥样? 这些担忧似乎在一个月的进程中没有得到多少改变,居住在北京德内大街177号的牛正生说,他家所在的德内大街正好进入了保护范围内,这条街从2000年起就一直说要扩建,现实中德内大街(扩建)是停滞至今,但旧鼓楼大街扩建工程依然故我,经拆房伐树,已成一条大马路,这两项工程都在缓冲区内,而保护规划则明示“(缓冲区内)主要街巷原则上不再继续加宽”。 溜号长达18年的故宫缓冲区 灰色四合院、皇家园林、王府、坛庙、作坊、店铺,一种渐进的历史景区,将北京的核心建筑故宫烘托得高大伟岸、金壁辉煌,构成了独有的皇家古城景观。然而18年间,本该根据《世界遗产公约操作规程》保护的文化遗产故宫,她的外部保护层受到了“侵蚀”,保护世界遗产周围历史环境的真实性,保护其景观完整性的世界遗产“缓冲区”的设置,在这18年间意外溜号了。 故宫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是无需审议直接通过的,因此当时没有被要求附上缓冲区划定范围的文本。在文物专家眼里,此次关于故宫缓冲区保护规划方案,是对当年工作的一个补充,用国家文物局一负责人的话讲就是“补上了欠账”。 什刹海居民王先生则用他的切身体会表达了更强烈的保护愿望,曾参与修建宋庆龄故居等工程的王先生是名建筑工人,“我也参与建设了北京很多高楼大厦,但在我心中四合院是最美的,所以我在7年前搬到了什刹海。但是自从非典那年,酒吧突现,而且毫无规划,极大地扰乱了什刹海的正常的生活,每天酒吧音乐开得很大,夜里吵得人不得安宁,半夜倒酒瓶的声音更是几次把我吓醒。这是谁的责任?” 王先生似乎有点激动,“胡同里的车将本来就已经很狭窄的胡同变得更窄,安全隐患严重。在我们旁边的一些院子是新建的四合院,是将原来的胡同推倒重新建的,卖给一些企业老板,听说是5000美元一平方米哪,但那是真正的胡同四合院吗?” 缓冲区内的一次百年大修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缓冲区核心故宫的修缮,虽然故宫的大修曾引起过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对这一举措的支持。 8月15日,故宫内工人们正在搬运等待安装的玻璃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魁表示,故宫大修的重要工程三大殿之一太和殿的修缮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前启动。目前修缮工人正在对太和殿的大部件进行“体检”,“体检”结束后将对太和殿木结构、彩画等残损部分进行检修。其他两大殿中和殿、保和殿也将进行修缮。值得关注的是三大殿的修缮工作轮流进行,目的是为了不影响游客参观。 从细节看,故宫缓冲区的保护要求“建筑高度、体量、色调、风格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面貌”,这些规定被市民质疑为“泛化规定”,但故宫内的修缮还是非常细致。今年10月,故宫东西两庑将基本完成修缮,目前,故宫已完成了明清档案的整理和数据化工作,进行脱釉琉璃瓦回窑挂釉重烧试验。 对于大家关心的古建筑彩画保护,故宫采取的是对于1911年以前的彩画尽可能保护,对于1911年到1925年的彩画根据价值评估决定保护或复原。1925年以后的彩画根据保存状况决定保护措施。 铁布衫下的故宫新貌想象 故宫修缮标准一直在提高,但“灰色和白色”之争却似乎没有消停,而这只是故宫及其周边地区改造与修缮的诸多争议中的一个。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明确表态,尽管缓冲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会停止,但将彻底改变过去大拆大建的方式,同时也将摈弃以开发商承建为主的改造模式,胡同、四合院原则上将不再成片拆除,所有这些无疑都是北京这座饱经患难与拆毁之痛的历史文化古城的福音。 著名民俗学家、北京民协主席赵书,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未来景象:古老的故宫雍容华贵、灿烂辉煌,周边则环绕着明清风格浓郁、历史积淀深厚的建筑,胡同、四合院星罗棋布,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里,我们终于可以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倘佯在淳厚、温情、令人心旌摇荡的历史语境中了。 “当所有人走入缓冲区的时候,不需要任何的标示,便感知自己已经接近了故宫。因为这里有一种气脉,立马就可以让人感知到。明清风格的各种建筑也是一种文化积淀,这些虽然只是故宫外围的景观,但故宫景观却是包涵着多种层次的,这些外围景观却是故宫必不可少的,因此这些铁布衫也是不可或缺的。” 赵书说。 北京的文化容纳了太多的内涵,其中既有我们熟知的宫廷文化,也有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才构筑了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北京城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容破坏的,作为其文化象征符号的故宫及其周边地区,更应该得到完整保护。 如果只剩下单一的建筑,故宫的历史意义将减弱得多,只有在与周围环境交互融合,也即是一种历史氛围中,故宫才能真正成其为故宫,这也是给故宫加披铁布衫的原因所在。 唐师曾认为,旧城保护在国外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好的方法有老城不动,在城外新建新城,或者古建筑外观不动,在里面改动使之符合时代的需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不破不立。连锅端、反复的拆建,已经严重破坏了原有的城市风貌。城市文化需要时间的累积才有价值。” 举着茶杯的唐师曾在黄昏的薄雾中略显惆怅。 故宫缓冲区保护规划案 今年7月,第29届世遗大会通过了“故宫缓冲区保护规划案”。方案规定,故宫周边缓冲区1463公顷范围内将限制大拆大建,禁止建设高度超过9米的新建筑。这一系列国际化要求将使故宫及其周边地区得到更完整的保护。 事实上,故宫的保护范围只有86公顷,而缓冲区保护范围则占地1377公顷,其中含什刹海、皇城、南北锣鼓巷等几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缓冲区内的胡同、四合院将实施严格保护,原则上不得成片拆除此范围内的胡同、四合院,主要街巷原则不再继续加宽。 “站在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平台上,往四周眺望,应该不能看到任何破坏景观的高层建筑”——这是联合国对故宫保护缓冲区实现效果的要求。既有的高层现代建筑,也需要在今后逐步拆除,或者是“剃头”减高。但更多的是自然衰退,比如50年后,一些现在高大茁壮的现代建筑将因时间的流逝而自然“隐退”,不再维修保持。 方案实施后,有关部门将以“微循环”和“有机更新”的方式,积极改善缓冲区内的基础设施,降低人口密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本报记者 胡劲华 实习记者 冯一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