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民自愿离土离乡 赴常熟张家港考察随团见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11:43 龙虎网

  【龙虎网讯】驱车在连接常熟、张家港的沿江大道上,不经意地,绿野间常常凸现起一片片设计新颖、环境幽雅的住宅楼。这些配套完善的住宅楼,就是农民集中居住区。故土难离,农民是最不愿“离乡离土”的。当地政府找到了怎样的动力,鼓励和吸引农民离开世代居住的祖屋,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又是如何妥善解决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活?19日、20日,记者随团赴常熟、张家港两市考察农民集中居住试点情况,探寻农民自愿离土离乡的“秘方”。

  目击亦城亦乡良性循环

  在常熟市古里镇康博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内是美观实用的别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在张家港市元丰社区,迁居农民全部住在休闲广场、超市一应俱全的公寓里。在农民集中居住区,你很难分辨这里究竟是城是乡。农民集中居住后,不仅仅是居住空间的转移,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常熟市梦兰村,85岁的王老太太告诉记者,拆迁后住进了洋房,面积有200多平方米,看的是大屏幕电视,用的是红木家具,小区还有保安……这样的日子,“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更重要的是,农民集居集约利用了土地。张家港市有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前,农民居住平均一户占地0.1亩,集中居住后,按一户两套房子计算,平均占地3分多。根据规划,张家港全市5023个自然村将逐步调减为380个农村集中居住区,节约宅基地面积达8万多亩。节约出来的土地,可以用于发展工业或农业规模经营。梦兰村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土地置换,原来的宅基地盖上了标准厂房用于出租,鼓了村集体的“钱袋子”,降低发展成本,形成了良性循环。

  问题钱从何来人往哪去

  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启动资金从何而来,农民离开土地后,生活靠什么支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强大的工业企业不仅为发展“三集中”提供了大量资金,也成为吸纳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康博苑是靠康博村的波司登羽绒服企业的产业带动而建起来的,为此波司登公司已投入7000多万元,康博苑村民在厂里上班的占98%;梦兰苑则是依托梦兰集团建设的,村里9成以上劳力在梦兰就业,职工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完善的社会保障也为农民“离土”解决了后顾之忧。张家港市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全面推行“土地换保障”制度,要求将被征耕地不低于70%的土地补偿费和全部安置补助费划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财政专户,定期记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不足支付的,由市财政负责。像梦兰苑王老太太,年收入达8000多元,包括城镇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70岁以上老人补贴等。

  实施规划先导政策推动

  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三个集中”,苏南在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中,把高起点规划放在首位,因地制宜描绘蓝图。常熟规划为一城、一副中心城和三个小城市,计划用12年左右时间,把全市农村建设成为住房实用美观、设施配套完备、环境整洁优美的农村新社区。张家港在规划中将整个市域规划为一城四片两级城镇体系结构,计划用15年左右时间,逐步撤并规划保留以外的自然零散村落,基本建成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农村居住区。规划建设中,注重配套设施的完善,还配套规划建设了幼儿园、敬老院、商店、公园等,同时配套建设了农民生活、生产所需的附属用房。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以及投资、管理等都由政府组织实施,政府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的同时,成立由规划、建设、国土、房管等多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实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使这项工作稳步推进。政策先行,行政推动,不“刮风”,不搞一刀切,使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所需的政策逐步完善到位,是苏南农村推进这项工作的成功经验之一。

  作者:解悦

  (来源:南京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