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罗湖:迈进新时代续写新华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16:41 深圳晚报

  忆往昔,25年辉煌成就改革先锋看今朝,继往开来勇当探路工兵

  罗湖:迈进新时代续写新华章

  有资料表明:2004年,罗湖区的GDP总量突破400亿元大关,是罗湖开始创业时的6257倍,每平方公里产出5.25亿元GDP和3.53亿元税收,分别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和5.88倍,万
元GDP建设用地8.73平方米、水耗34.4立方米、电耗0.3吨标准煤,创造了全市最好水平。

  即便这样,作为深圳市城市功能最成熟最完善,发展最充分的一个区,在经济特区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也全部典型地在罗湖体现出来。同时四个“难以为继”,在罗湖也体现得最充分:

  ——土地、空间有限,剩余可开发用地按照传统的速度模式难以为继;

  ——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

  ——按照现有速度模式,实现GDP快速增长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人口容量难以为继;

  ——环境容量已严重透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

  面临如此严峻形势,罗湖怎么办?

  “罗湖能否靠改革、靠开放、靠创新,获得资源,获得动力,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这是很关键的。”市委书记李鸿忠对罗湖充满了期待并寄予厚望。

  罗湖,25年来的安身立命之本,以及如今在全国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决战未来并制胜的法宝,就是她与生俱来、生生不息地追求创新的能量和动力。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惟有以特别之为,才能立特区之位。

  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

  成为罗湖发展的新出路

  罗湖区委书记刘学强在今年就任后首次召开的区委工作会议上,向千名党员干部掷地有声地说道:罗湖的发展受到四个“难以为继”的制约,乍看上去是劣势,但从科学发展观来看,这也正是罗湖调整产业结构、将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绝好机遇。今后,罗湖将重点发展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不仅是罗湖产业转型的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全市发展的需要。

  刘学强认为,作为深圳最成熟的城区,罗湖区的城市功能最完善,发展最充分,城市的辐射能力最强,以金融业、物流业等为主的高端产业已发挥了集聚效应。把罗湖的功能—金融、商贸、信息等服务业的功能发挥出来之后,罗湖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包括深圳城市功能的向外辐射,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辐射面也是相当广的,罗湖的发展空间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据介绍,现代经济有两个价值链,一个是生产链,一个是供应链,而城市的集聚效应主要是通过服务业的供应链来实现的。罗湖服务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工业化的推进,而服务业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另外,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化解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消费率过低、增长型失业、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等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隐忧,这就是服务业的增加值,这又是罗湖立足于消费拉动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发展,罗湖的现代服务业早已得到大家的认同、赞许,并引为自豪。近几年,罗湖区委、区政府旗帜鲜明地亮出了打造现代服务强区的大旗。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液,罗湖区的领导班子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并决心要全力以赴,做大做强金融区。2004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罗湖是深圳最重要的资金集散地,人民币存款余额占全市的72.2%,贷款余额占全市的69.6%,外汇贷款余额占全市的89.8%,外资银行存款余额占全市的74.8%.

  刘学强认为,罗湖的服务业有能力支撑以上所说的功能,但潜力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经济发展到今天,在企业和市场的总成本里面,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一半对一半,甚至交易成本超过生产成本,这包括谈判成本、信息成本、审计成本、律师成本、广告成本、研发设计及售后服务成本等等。金融是罗湖的强势,但其他方面包括专业设计、审计、律师、广告、信息、研发、售后服务等等,罗湖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和水平,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非常可观。

  从近年的发展势头看,尤其CEPA之后,罗湖现代服务业乘势而上,除了外资银行,还有外资保险、证券,落户深圳的全在罗湖,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全都落户在罗湖,今年上半年外资的70多家技术设计机构也跑到罗湖来了。

  “七个更”

  助罗湖更上一层楼

  今年6月,刚上任的罗湖区委书记刘学强在区委工作会议上满怀信心地表示,全区党员干部和全区人民要深刻领会前不久召开的市党代会和“两会”精神,在实践上下功夫、求实效,用“新特区意识”创新罗湖的未来,并由此提出了“七个更”:

  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土地不能再生,但土地单位面积产出却是可以提高的。罗湖区委、区政府正在考虑,聘请国际知名的城市规划咨询机构,对全区的二次开发、产业升级、社会生态等等作综合规划。另外,罗湖将发展和管理的战略重点放在了现代服务业这个优势产业上,不断地完善罗湖现代服务产业的价值链。

  更强的改革创新力:市区和街道管理权限调整后,基层管理面临很大压力。罗湖区委跳出体制来思考,认为关键是要用市场机制来改革辖区的基层管理体制.早在1993年底,罗湖区就开始试行用向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改革环卫体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4年,全区共有清扫保洁面积310万平方米,到2004年,这个面积扩大到了610万平方米。新增加的这300万平方米,罗湖全部采用向市场购买服务的方法来清扫保洁,每年政府的支出是1600万。据罗湖区城管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样大的面积如果按政府包办的老体制来管,不仅需增加1000人,政府每年的支出也要9000万,是外包方式的5.6倍。今后,罗湖区将从支持全面引进物业管理公司入手,积极探索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

  更多的实惠给老百姓:罗湖区委、区政府将把二次分配的着力点,放在老社区的改造、困难群体的救助、保障学生安全、改善城中村的治安、卫生、消防安全、环境等方面,让低收入的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还要大力推动慈善事业,鼓励富裕阶层反哺社会,扶弱助贫。

  更强的全局观念:就是要一切从党的事业出发,从国家、全省、全市的大局出发,摆正罗湖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位置,服从、服务于全市发展的大局;维护市委的权威,维护市委的领导核心,要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坚决贯彻到基层,不能打半点折扣。

  更强的责任意识:要求干部必须要有更实的工作作风,要做大量深入、细致、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城市管理,包括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社区管理等等方面,最讲究的就是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摸清底子,找到规律,建立起工作的规范、制度和程序,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和常态性的管理局面。

  更高的善政水平:其核心是要解决干部的本领危机,提高履职的能力和本领。罗湖的许多工作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但有些方面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水平。罗湖将着力于提高整个团队的善政能力,加强本领建设,尽快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罗湖是金融区、商贸区,还要善于同资本的力量打交道,善于为他们服务。

  更大的执行力:就是要先开枪,后瞄准,干起来再研究,在行动中去找规律。只有行动才会暴露规律,掌握规律,才会有结果,有进步。只要干部们都行动起来,敢闯敢干敢开拓,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而不是一看二慢三通过,只要雷厉风行,有令必行,罗湖就会出效率,出成果,出实效。

  见证罗湖巨变

  本地人梁海文:

  出租小楼,当真成了摇钱树

  从小在草埔村长大的梁海文是土生土长的罗湖人,年近40的他从25年前的吃不饱、穿不暖到后来的小康再到现在的富足,从记事起,梁海文就经历了罗湖各个阶段的变迁。

  与罗湖一起成长

  梁海文家里本也是世代务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改革开放前过的一直是耕种生活。“小时候吃的是红薯土豆加小米的杂饭,穿的是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千层衣’,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回忆起自己十几岁时的情景,梁海文像在讲一个遥远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之风在深圳撕开了一道口,罗湖首当其冲。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草埔村来了很多香港商人,他们主动找到村民,出钱租村民的土地用来修建厂房。“香港商人建的厂房那时候加工的都是一些塑料花之类的初级产品,签合同的时候都约定厂房使用三到五年后产权归村民所有,每年还会支付一定的租金给村民。”梁海文就是用这些出租土地而得的资金做起了承包建筑的生意。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站在改革潮头的罗湖人一直牢记小平同志的话,大胆探索发展经济的新路子,梁海文就是这一拨弄潮人当中的一员。

  随着外来人口的逐渐增多,罗湖迎来了一次村民建房高潮。上世纪90年代的草埔村也似乎成了一个大工地。“那个时候的房屋都是混凝土结构,建的房子也不高,我就用做建筑时攒下的钱也建了一栋二层半的小楼用于出租,”梁海文说,“别小看这二层半的小楼,这可是真正的摇钱树呀,1998年的时候,一个单房加上厨房和卫生间的租金要2000多元,房子还供不应求。”

  从物质到文化

  借着深圳包括罗湖的发展,梁海文不仅早就走出了贫穷,还一路走向小康,直至富裕。“我们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是万元户了,这在全国还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呢。”现在的梁海文家,吃要讲究营养,穿要讲究品牌,出行有汽车,通讯有电话。特别是村里实行物业化管理以后,虽然入住的人不断增多,但是治安条件却一直很好,小区的基础设施也是一应俱全,“别的不说,就连‘信息高速公路’在村里的覆盖率也超过了80%,手机至少是人手一部,大家互相联系起来非常方便。”

  物质生活丰富以后,2003年底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作为深圳经济特区改革的先锋队,罗湖又一次站到了改革的最前端。除了物质上的变化,梁海文感到罗湖区包括草埔村最大的变化,在于人气的更加旺盛,外来人员不断涌入深圳寻找机会,其中不乏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在政府倡导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下,当地人也逐渐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梁海文虽然小时候没读什么书,但在这种情况下也很自觉地学习各种知识,充实自己,并被选为草埔村的村干部,成为股份公司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

  物质生活改善了,草埔村的居民也更加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本地人受教育的机会不多,很多大好的机会摆在面前却毫无知觉,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居民们在下一代的教育投资上是毫不吝啬的。”梁海文谈到当地的文化投资也是如数家珍,“很多家长想尽办法也要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当然,假日里却不会让孩子死读书,而是经常带孩子四处旅游,让孩子多长点见识。”

  外地人金玉:

  大年三十,开着别克看人潮

  今年43岁的金玉是在1988年10月来罗湖并由此在罗湖落户至今。临近午夜时分,她兴奋地踏上了这块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自己最具有活力的人生从此就与这块热土紧密相联了。

  初来乍到

  改革开放的罗湖与内地有太多的不同,那时的罗湖对于刚从北方来的金玉而言,一切都是陌生而又新鲜的。刚在罗湖的笋岗保安路住下,她便发现,走在街上成群结队的打工仔打工妹们穿的都是统一设计的工作服,整洁而不失大方,成为罗湖特有的一道风景。同事大姐还告诉她说,一套衣服不能连续穿两天,否则会被人误认为昨晚在外留宿了,“感觉这个地方特别绅士,意气风发”金玉说,“当时我的领导,已年过五旬,却依然梳理着整齐的头发,看起来年轻许多。”

  工作之余,金玉也会邀上几位同事外出聚餐,可那个时候的罗湖数得上的粤菜食府少得可怜,而且总是人满为患。来自北方的金玉口味重一些,颇不习惯粤菜的清淡。平时吃饭就是在家里自己做一些家乡菜,可又总是找不到家乡的滋味,“除了调料不同以外,大概就是思乡的心情了。”她常常这样想。在罗湖一直没有找到家的感觉,可能跟经常搬家也有关系,17年里,金玉就搬了不下10次家。从开始的集体宿舍,到借住朋友家里的小单间,到单位里仓库改成的职工过渡房,再到购买属于自己的房子,金玉用自己的经历感受着改革开放给罗湖带来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和自己生活的一丝丝变化。

  出行上班如果没有单车会感觉很不方便,“公共汽车也有,但每次都要半个小时以上才能等到一趟”,离上班地不远的金玉喜欢骑着单车穿梭于人流。那时的深南路,只有到了上海宾馆这个路口,才像城市道路的样子,而从蛇口南头一带开始,大部分都是好像行走在乡间小路上。金玉一边惬意地开着别克,一边充满感慨地与记者聊着。

  目睹变化

  实际上,每一天每一刻,罗湖都是变化着的,金玉也时时刻刻在感受着这种变化。从那一座座高楼的崛起,到深南大道的延伸扩展,从罗湖口岸成为最繁忙陆地口岸之一,到世界500强企业陆续在这里落户……罗湖在长大在长高,如同一个成长中的少年,逐渐长成了青年、壮年,而金玉自己的事业也在蒸蒸日上地发展,从打工妹到小老板到大企业,她随着罗湖的发展也一步步成长起来。

  现在,不要说祖国各地的美食在罗湖都能品尝到,就是异国风味,也比比皆是了。出行时有了更宽的公路,有了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网,甚至还多了一种选择—地铁。金玉还在两年前买了一辆别克私家车,半个小时等一辆公交车的情景永远成为了回忆。在罗湖17年,看着她在每年的春节变成一座空城到如今年三十晚的商场都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看着过年时空荡荡的深南路,今年大年三十晚金玉驱车从滨河大道游到深南大道,看到的依然是车水马龙。“往年的春节前后总能看到年前离开、年后返回的大军,到如今年前来深人数远远超过离深人数。”金玉回忆道,“罗湖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找到了家的感觉。”

  信息快递

  罗湖区庆祝特区建立25周年音乐会明天免费开放

  本报记者周海涛实习生王娟傅洪涛通讯员魏文芳报道8月23日下午3时,由罗湖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承办的大型交响音乐会将在罗湖会堂隆重举行。多首由罗湖人自行创作的曲目,用歌声和音符再现罗湖走过的25年光辉历程。

  整场音乐会将分为序曲、上半场和下半场3部分,历时80分钟,上半场以民歌,民族乐曲为主。长笛、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将用中国古典的唯美奏响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豪情,将听众带回那激情燃烧的改革岁月。其中大合唱《春天的故事》,女声独唱《跟随你的队伍越走越长》,男声独唱《金色罗湖》等都是罗湖区的原创歌曲。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也是改编自罗湖区组织创作的同名歌曲,届时本首曲子将由在国际大赛中获得金奖的薛啸秋担任钢琴演奏。下半场将带您徜徉于世界经典名曲的海洋,上演的《拉科奇进行曲》,《卡门组曲》等都是世界舞台上常演不衰的曲目。

  据介绍,此次音乐会不仅特别邀请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深圳交响乐团演出,由著名指挥家俞峰担任指挥,深圳市音协合唱团担任合唱,还免费向深圳市民开放观赏。

  作者:本报记者周海涛实习生傅洪涛王娟 发表评论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