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蓝火苗燃旺农家园——晋城市农村发展沼气见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04:39 山西日报

  院外草木绿,厨房蓝焰笑,田园景色秀,栏内畜禽跳。如今步入晋城市农村,一幅幅这样生动的生态家园画会不时映入眼帘。这是该市发展沼气、打造生态家园的结果。

  “一个沼气池不仅是一个煤气罐,更是一个垃圾处理站,俺们农村也要和城市媲美”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很难相信,在这绿树掩映的山洼里,竟有这么一个“现代化”村庄。走进晋城第一生态村———泽州县南山村,仿佛走进一个乡间

别墅群,村内124户人家,一户一栋小洋楼,一户一个小庭院,楼内设施与家用电器同城市家庭没有什么不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不是果树,就是花草。村支书张贵荣告诉记者:“前些年,村里经济好全靠的是煤炭,这几年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我们把目光转到发展种植、养殖业上,每年净收入在七八十万元。去年,村里拿出120万元,建起了大型沼气工程,没想到这臭哄哄的猪粪、鸡粪竟能日产沼气400立方米,满足全村424口人做饭用能,当年就节约用煤500多吨,按如今的煤价算,就是小二十万元。”在晋城,到目前为止,已建成100———300立方米小型沼气工程的就有10处。

  在晋城市农村,有资源的地方建沼气工程,无资源的地方更是如此。辛家河是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县沁水县的一个沼气示范村。以前村子里到处是煤堆、柴堆,猪圈茅厕,东一处,西一处,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现在村里80%的农户建起了沼气池。在村民辛宏胜家,记者看到肥猪满圈,却闻不到一点异样的味道,房前屋后树青草绿,菜地里绿油油一片,却闻不到农药的味道,厨房是新改的,沼气灶放在雪白的瓷砖台面上,轻轻一拧,沼气立即会喷射出淡蓝色的火焰。辛宏胜的老婆夸赞说:“有了沼气省了煤不说,做饭方便了,家里也卫生了。”

  晋城市农业局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吕小相告诉记者,晋城市把沼气建设与文明村镇建设相结合,从一开始就引导农民把沼气建设与改厨、改圈、改厕相结合,与庭院美化、绿化、净化相配套,有效解决了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问题。目前,全市有4000余户农民进行了“一池三改”,农家小院“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难怪村民们喜滋滋地说:“如今俺们农村可与城市媲美了。”

  “帮咱建口沼气池,就是给了咱一个钱罐罐”

  在陵川县古郊乡岭东村,不少农户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沼气池上扩建猪圈,村支书喜滋滋地说:“一户人家投入1000多元搞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不仅方便生活,每年还能产生900多元的效益呢。”村民梁存富就是受益者。他家去年养了15头猪,年底出栏30头,纯利上万元,今年上半年,他已挣了6000多元。梁存富一边建设沼气,一边搞果园。他说:“沼渣当肥料,沼液当农药,一撒一喷还真管用。当地流行的果树落叶并腐烂病也不见了,不仅省了化肥、农药开支,而且

苹果颜色好,口感脆,耐储藏。”

  晋城市农村能源办的同志说:“如今,建沼气池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他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沼气点灯做饭,电费和煤炭开支一年就能节省1000余元,年出栏生猪4-6头,收入1000余元,综合利用沼液、沼渣,实行“猪—沼—果”、“猪—沼—菜”等生态农业,可节约肥料投资200余元,加之农产品品质好、卖价高,户均增收可达2000多元。

  养殖业带动沼气发展,沼气发展反哺养殖、种植业。这一良性循环链正在形成。据了解,晋城市全市年新增出栏生猪2万头,生产优质沼肥20万吨,农村炊事改用沼气后,节省煤炭8000余吨,农民节支720余万元。

  “跳出沼气发展沼气,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一场革命,我们就是要将这场革命进行到底”

  在晋城市农村,沼气池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一个煤气罐、一个有机肥料厂、一个垃圾处理站、一棵摇钱树。但能否真正把这项“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进行到底?能否避免重蹈一哄而上、半途而废的复辙?

  晋城市农村能源办公室的同志说:“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晋城一些农村就尝试过搞户用沼气,但大都夭折。究其原因,除了资金和技术原因主要是沼气池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不方便。”

  沼气池三分建七分管。晋城市各乡镇、村在申报项目之初,就把采取专家授理、现场讲解等方式进行技术培训作为关键。除此之外,他们严格筛选,选送一批有泥瓦工技术的人到太原参加培训,全市目前有140多名技工取得了国家农业部颁发的资格证书,修建沼气池严格由专业沼气生产工来完成。

  在沁水采访,记者发现,在已使用沼气的每个农户家厨房里,除了墙上张贴的户用安全使用须知外,门前醒目地挂着一个蓝色牌子,上面清楚地写着建筑技术证书号、服务电话、监督电话。村民平常使用中有什么问题,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问题。目前晋城市各县市在发展沼气工程的同时,也在琢磨着如何健全沼气建设技术服务体系,以满足群众对沼气的日常管理、配件及维修等技术服务需求。

  如今,漫步晋城农村,山清、田沃、人富,生态与经济共荣的生态家园随处可见。小小沼气绘出了一幅幅协调发展的绿色生态农业新画卷。

  本报记者方永利本报通讯员阎云(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清兰)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