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九成公众不满医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06:45 成都日报

  中国青年报近日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在733名参与者中——

  对于中国医改,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可能都过于轻率。但可以明确的是,像医疗体制这样普遍涉及民生的改革,其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大多数人受益。当我们回顾20年来尤其是近10年的医疗改革时,可以抛开各种争论,回到一个简单的出发点:公众满意吗?他们对医疗体制改革后的变化感受如何?

  对此,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于8月9日—11日,通过央视资讯ePanel会员调查系统,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这项共有来自全国733名30岁以上公众参与的调查显示,90.0%的人对10年来医疗体制方面的变化感到不满意。

  和10年前相比,您感觉现在的医院

  更多了78.9%

  更少了5.5%

  没什么变化15.6%

  和10年前相比,您感觉现在看病

  更困难了60.7%

  更容易了25.4%

  没什么变化13.9%

  和10年前相比,看病支出占您家庭总收入的比例

  增加了89.8%

  减少了2.7%

  没什么变化7.5%

  总体上说,您对10年来医疗体制方面的变化满意吗

  满意10.0%

  不满意90.0%

  昨日,第二届中国医院院长大会在京开幕

  600位医院院长 欲破医改难题

  来自中国各地的600多位医院院长8月21日会聚北京,参加22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国医院院长大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开幕式上说,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医疗卫生事业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医疗改革在各国都备受关注,到现在真正能解决得很好的没有。有人说医疗改革是“白色迷宫”,确实很难。事实上中国政府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但随着百姓对健康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我们的工作还有距离。

  著名医学专家吴阶平院士表示,2005年是中国医疗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年。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着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进程和未来政策走向。建立公平和谐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扭转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被动局面,让广大百姓公平分享到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的医疗资源共同成果。

  老百姓:掉进钱眼儿里了

  医院越来越多,看病却越来越难了——这样一个“悖论”或许可以解释人们的这种不满意。一方面,我国的卫生事业在高速发展,1980年我国卫生机构数量是18万家,到2000年时已经达到了32万家。但另一方面,60.1%的人认为,现在看病比10年前更难了。

  人们感觉看病难,最关键、更重要的原因,正如卫生部部长高强7月1日就中国的卫生形势作专题报告时指出的,是“看病贵,群众难以承受”。本次调查显示,89.8%的人看病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比10年前增加了。

  在公众看来,“看病贵”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医院背离了公益性,转而纯粹追求经济利益,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掉进钱眼儿里了”。高强就痛斥某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高收入,甚至为了追求收入而损害群众利益”。本次调查中,81.2%的人认为,现在的医院在他们看来是营利性而非公益性机构。

  高强在最近的专题报告中分析,由于政府投入比重逐年下降、卫生部门监管不力、一些医疗机构管理不善造成医药费用快速增长等原因,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正在逐渐淡化。

  医护人员:我们也很委屈

  这种公益性的淡化,受伤害的并不只是患者一方。据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分析,好像医院拼命创收,是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但实际上未必如此,最终还是少数人占有了更多的资源。而普通的医护人员,却渐渐从昔日人们心目中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变成今天很多人眼中的“逐利者”。本次调查就显示,75.7%的人认为,医护人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了。

  人们对“逐利者”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警惕和不信任,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在所难免。这就导致医护人员为了保护自己,有希望的手术不敢做,各种检查一项不落。医疗费用越来越贵,群众愈发不信任,医患关系更加紧张……所有这些,业已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从1997年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医疗服务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改革“联动”,进行整体的医疗体制改革,距今已近10年。今天,中国的医改再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上。在这一刻,公众对过去10年医疗改革的感受,也许值得我们在探寻医改在未来的走向时去回味,去反思。

  看病贵是切身感受

  位于辽宁省中部的海城?穴县级?雪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乡镇卫生院的转制。在1998年进行大规模“资本运营”的过程中,该市开始医院系统产权改革的冲刺。

  因病致贫的家庭

  海城市毛祁镇南毛村二组67岁的杨秀娟好多年不去医院看病了。她背部摔伤过,骨骼已弯曲变形,她一直硬挺着,不去医院检查,最多吃几片去痛片。她的家里还有两个病号:她的丈夫在11年前得了脑血栓,儿子姜旭东得肺结核病也有七八个年头了。杨秀娟说,“我们家主要是因病致贫。”因生病而贫困,接下来又因贫困而延误医治,这样的恶性循环将他们逼入困境。

  百姓喊贵的医院

  目前,海城市还有两座公立医院:市中心医院和中医院。虽然公立医院名义上仍然是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但在大多普通民众眼中,它们和其他民营医院差不多,很难感受到其“公益性”。在海城,现实情况是,医院的服务态度有了明显好转,医疗设备也较以前大为改进,但医疗费用,也高到让普通民众难以承受的地步。2003年冬季,海城市一位离休的正处级干部在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一个星期花去4800多元。他说,“医疗费太贵了,相当不合理。给我打的滴液一瓶要200多元,后来去药店一打听,才78元。”

  不被了解的医保

  在海城市国营陶瓷厂退休20多年后,刘女士有了一个《职工医疗保险证》。但刘女士对报销的比例并不清楚,她近来没有因病住院。因为医院药价太贵,她也没有去医院的门诊治疗,有点小病就去药店自己买药吃。像她这样办了医保证,但不了解医保规定的退休工人有很多。一位从钢厂退休的男子说,他有一次得了肠炎,打了十几瓶滴流,拿去报销,被告知不在报销范畴之内。“每年交30元钱,这点钱也不当回事,就交了。寻思大病时能报销点,谁知还报不了。”

  早就该承认失败了

  医务工作者无疑是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有切身体会的群体之一。记者带着相关问题,采访了惠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盛海云。

  都不满意的医改

  我们医疗卫生体制的现状,可以总结为“7个不满意”,即政府不满意,医院、医生不满意,病人不满意,城里人不满意,乡下人不满意,有钱人不满意,穷人也不满意。大家都不满意,能说是成功的吗?报告发表后,有些人在争论这样的问题,医改是成功?基本成功?基本不成功?还是失败了?不成功是不是等于失败?不要玩文字游戏了。报告的话说得比较客气,“改革总体不成功”。在我看来,早就该承认失败了。

  没能保留的长处

  我们国家医疗卫生体制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解放后,我们系统地改造了“旧社会”那一套,医疗卫生工作成为一条“战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条“战线”在农村、城镇都有了一定的规模。时代在变,好的东西为什么不能保留下来呢?

  无所适从的医生

  这么多年的观察,觉得改革的目标是不明确的。总的目标很好听,是“人人享有医疗保健”,但阶段性的目标呢?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措施呢?没有。剩下的只有摸石头过河,搞所谓“推向市场”,基层医院无所适从,整天考虑的无非就是经济效益。

  医生这职业,本来是很受人尊重的。现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生已经不再受尊重,群众把医生称为“白眼狼”,再也不是“白衣天使”了。现在病人与医生的经济收入有直接的联系,这就造成:对病人的同情,要以自己收入下降为代价。

  所以,改革失败的症结在于,逼着医院像企业单位一样创效益,而医院天生就是公益单位,与追求利润的企业有本质的不同。

  综合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人民网(来源:成都日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