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剪剪贴贴40多年 搜集800多条日军侵华“罪证”(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07:39 温州新闻网
剪剪贴贴40多年搜集800多条日军侵华“罪证”(图)
  他剪剪、贴贴,40多年搜集了各家报纸、杂志报道的日军侵华罪行和国人的爱国事迹。如今,他想用手中800多条日军侵华的“罪证”,与大家一起诉说心中不灭的爱国热情……昨天,记者在瑞安市锦湖街道七旬老人何克识家中,亲眼目睹了这一叠叠沉甸甸的记录。

  老人书斋就叫“剪剪斋”

  书架上、墙角边、书桌旁,所有能搁东西的地方都堆满了剪报册子,这个剪报专用的房间叫“剪剪斋”。

  当记者走入何克识老人的“剪剪斋”时,他正小心翼翼地从《文摘周刊》上剪下本月15日刊登的《抗战促使中国爆发创新力》一文,文中好些语段还用红笔画了线……老人告诉记者,像这样剪剪、画画、贴贴,他已坚持了45年。

  刚开始,何克识只是根据自己工作需要小范围地搜集剪报。

  “一剪就剪出味道来了,只要有用的,我都剪下来,然后进行分类粘贴,大千世界、书画艺术等共分了30多类,至少已有300多册。现在,我开始做‘专辑’了。”何老说,“专辑”一般是为了表达内心某种特殊的感情而做的,《难忘的岁月———抗日篇》便是一部重要的“专辑”,共收集了800多篇有关日军侵华的报道。

  为了搜集这些剪报,何克识可谓费尽心机。

  瑞安市总工会的“老年中心”是何克识固定的旧报回收客户,也是剪报的固定来源。他自己订了《文摘周刊》、《中国剪报》等4种杂志,但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于是,每当订报纸杂志的时候,他的子女、亲戚们也总是很配合,从不重复订阅。此外,他们出差时也总有“重任”在身,不论到哪里,必须想办法把当地的报纸捎一些回来。

  40年剪了800多条侵华“罪证”

  何克识家简陋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剪报册子,但其中有一叠特别的显目,8本16开大小的旧杂志内页用白纸做了统一的封面,取名“难忘的岁月———抗日篇”。

  根据不同主题内容,何克识还对这8册“专辑”作了分类。翻开这些有些发黄的剪报,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各地报纸、杂志的抗日报道,《人民日报》、《文汇报》、《温州日报》等共有20多家。

  日本侵华“罪证”的搜集,刻录着何克识60多年来刻骨铭心的记忆。

  7岁那年,何克识正在家门口玩耍,一架日军飞机在村子上空扔下了炸弹,村里人拼命逃难的情景把年幼的他吓呆了,他忘不了;未满9岁时,他的一位亲戚正在田间劳动时,突然被日军炮弹炸伤了,他忘不了……如今,他想用点点滴滴的搜集,去述说自己的悲愤。

  1966年至今,何克识一天都没有间断过对日本侵华“罪证”的搜集,看着8大本共800多条的“罪证”,他的眼中依然透露着悲愤:“日军欺压中国的罪行不能忘记,我们要弘扬当时的抗战精神。”

  有需要资料的愿无偿提供

  尽管辛辛苦苦搜集了40年,但何克识并不吝惜他的劳动成果。

  “爱国是我们大家一样的心情,这些‘罪证’不能只让我一个人独自欣赏。”何克识告诉记者,他想通过展览的方式,用这些特殊的“爱国资料”唤起更多人的爱国热情。

  “正值全国上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真的很想把沉淀了几十年的情感表达出来,只要有需要,我一定无偿奉献我的这些宝贝。”

  和办书画展览不一样的是,剪报展览的作品大多数是旧纸张,易破,而且需要大量复印、裱纸,年届古稀的何克识最苦恼的就是精力不足。由于之前搜集的剪报都是直接粘贴的,查阅时要花费大量工夫,为了提供更方便的帮助,何老又开始进一步的加工。

  他做了一个“日军侵华‘罪证’索引”,把剪报内容重新作了更细的分类,从原来的8类到现在的抗日歌曲、抗战英雄谱、侵华史料等共20类,根据分类,每篇报道还都标上了页码和位置。

  采访结束时,何老还希望通过本报,告诉所有读者,如果哪个单位、学校需要这些资料,他将无偿为其提供。(温州日报 记者 缪小霞实习生麻文静)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