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200元到2280元—同心县沟南村改写人均年收入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08:18 宁夏日报

  穿过同心县城向南行10公里,在银平公路旁一大片茂盛的林带中,一排排红砖瓦房漂亮惹眼,一道道机耕路平展展地伸向农家小院,一条条农田林网整整齐齐地连接着宝中铁路。这里便是同心县王团镇沟南村。从2000年开始,该村人均年收入以18%的速度递增,2004年达到2280元。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早在1987年,随着固海扬水工程东支干渠的开发,同心县东部山区干旱带上11个村庄
的部分村民搬迁到沟南组建了移民新村———王团镇沟南村。沟南村刚建立,由于种种原因,不足两年间,村支部班子就换了两茬,人均收入突破不了200元,沟南村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够难村”。

  常言道:“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地、县、乡三级联合扶贫开发工作组进入沟南村,经过深入调查走访,1990年组建了以马吉仓为支部书记的村支部班子。支部一班人上任伊始,因地制宜确定了“远抓林、近抓牧,基础建设先迈步,科技兴农创新路”的工作思路。首先是解决吃饭问题,稳定人心。因是荒滩上建立起来的新村,土地高低不平,水渠淤塞不通,村支部号召共产党员带头,带领群众平田整地,想尽办法扩大水浇地面积。经多方筹集资金,建成了小型扬高抽水工程,硬是在沙窝里刨出了1010亩的水浇地,人均耕地由原来0.8亩增加到1.1亩,小麦亩产量由原来的1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温饱问题解决了。村上为了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鼓励群众义务出工平整道路、拓宽路面,修建了穿村而过连接银平公路与宝中铁路的三条机耕路。

  一个充满希望的移民新村迈开了致富的步伐。强村富民不松劲 奏响发展三部曲

  人心稳定后,村支部班子和全村群众共同奏响了科学种田、调整结构和劳务输出“三部曲”。全村推行麦套玉米立体复合种植,发展地膜西瓜、地膜玉米和洋芋,组织开展科技培训班,聘请科技人员开展示范种植,让大家学习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新技术。良种推广率每年达100%,农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种植的地膜西瓜和洋芋不仅产量高,而且成熟快、上市早、价钱高,土地的收入增长了3至4倍。

  由于人多地少,村支部积极引导农民增加畜牧业比重。村上通过争取项目先后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158座科学化、标准化牛羊圈棚和236座青贮氨化池,建成了牛羊养殖基地,种植了300多亩优质紫花苜蓿,养上了2400只良种羊,380头良种肉牛。方寸之地,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仅养殖业一项,人均增收达800多元。

  在沟南村党支部的墙上,一张《历年劳务输出创业统计表》记录着“劳务经济”的成就,自1998年以来,每年向外输出的劳力都在200人次以上,分布在全国许多地方,从事各种行业。村民马百万带领该村50多人在内蒙古包头市搞起了楼房建筑,每人每年都能挣回六七千元。如今,劳务收入已占全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营造新风倡文明和谐共处求发展

  多年来,沟南村党支部坚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新型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村上编写了《家庭美德五字歌》、《劝世良言五字经》发到农民手中,贴到农民家的墙上,还利用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清真寺等对村民进行党纪国法、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对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一家有事,全村相帮。

  前不久,该村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向中央文明办推荐申报“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本报记者谢国苍)新闻来源:宁夏网宁夏日报(http://www.nxnet.cn)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