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再坚持“丁克” 高龄产妇日益增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08:43 东北新闻网

  新闻提示:丁克:DINK,即英语Double

  incomesnokids的缩写,指有生育能力却又不愿生养孩子的家庭。“丁克”家庭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80年代传入我国。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而且近七成被调查的人认为“丁克家庭”将会增多。

  前几年,“丁克”之风盛行,不少有良好事业和收入的夫妻都加入“丁克一族”,尽情享受二人世界。然而近年来各医院产科接收的高龄产妇越来越多,长春市妇产科医院统计数字表明,该院每月至少有100名孕妇前来预约分娩,其中,30岁以上的高龄产妇占一半以上。医生分析,原来决意不生孩子的“丁克一族”的“反悔”是导致高龄产妇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老丁”们的后悔,丁克族还要“丁”下去吗?

  【“丁克”者说】工作不稳定不能要孩子

  刘楠女32岁保险公司部门副主任大学毕业后,刘楠和男友决定留在长春发展。那时他们没有房子,结婚两年后,才东拼西凑借了点钱付了房子的首付款,住了80多平方米的小户型。但是,每月1200多元的还款还是让两口子觉得压力很大,便决定不要孩子了。

  其实他们不要孩子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不稳定。刘楠和先生虽然学历都很高,但两人都没有足够的安全感:“现在教育孩子的成本太高,虽然我们单位各种保险都比一般单位丰厚,但是干得不好,被辞的可能性也很大。成年人喝西北风也就罢了,哪能让孩子受这个苦呢?”刘楠无奈地说。

  不要孩子是对孩子负责任

  陈哲28岁男银行出纳陈哲是个具有乐观精神的人,但说起生孩子,这个28岁的小伙子却变得深沉起来:“不生孩子,是对他负责。”

  陈哲的大学时代是在吉林大学政法学院度过的,妻子是他的同班同学,两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却显得信心不足。“花钱还是次要的,关键是如何对他进行教育。我们是双职工,不能成天陪在孩子身边,难保他会受一些不良影响。不生就能从根本上避免这个问题,所以不生,本身就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东亚经贸新闻记者马琳) [编辑: 孙鹏]1

  【不“丁”者说】儿子出世给我们“正了名”

  彭晓书男36岁报纸夜班编辑8月初,彭晓书家里添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家伙,可把全家乐坏了。看着别人羡慕的眼神,彭晓书心里舒了一口气,儿子的出世总算是给正了名:“我们不是不会生孩子。”

  结婚后的两三年里,彭晓书过得无忧无虑,可是当妻子过了30岁还不见动静,周围的议论就多了起来。特别是楼下看自行车的老大妈,看见彭晓书就问:“为啥这么大岁数还不要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毛病呀?”这让他们两口子觉得十分头痛。于是彭晓书决定摘掉这顶“帽子”。

  孩子的笑脸最大的诱惑

  沈春丽女34岁大学教师沈春丽之所以会有丁克家庭的想法,是性格使然。她和丈夫都十分爱好文艺旅游,每年至少会有4次到名胜古迹游玩的经历,这两年手头宽裕,有时还会到国外转转。“如果有了孩子,肯定不会有这样惬意的生活,而且孩子会打扰二人世界。”

  但是今年春天一件事改变了她的想法。当她二十余年的闺中好友生下一个粉粉的小婴儿时,她神奇地感受到了生命延续的力量。“这种原始本能的吸引力让我着了魔,顿时燃起了非生不可的愿望,我突然觉得,如果有一个小东西能够延续我和他的血脉,那是无论周游多少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现实状况】一成年轻人想“丁克”

  有关部门对1031位18至60岁市民的最新调查显示,与1997年相比,选择核心家庭(夫妻二人加子女)的市民比例下降11.3%,而选择“丁克”家庭的比例则上升了1.1%,这其中女性比男性更青睐丁克家庭。(东亚经贸新闻记者马琳) [编辑: 孙鹏]

  2

  年轻化、高学历和高收入的人群是丁克家庭的忠实拥护者。其中,18—34岁的受访者有10.4%的人选择丁克家庭,明显高于35—54岁受访人群的同类选择(3.3%)。大专以上学历者选择丁克家庭的比例最高,达到10.3%。在家庭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受访者中选择丁克的比例达到13.7%,而在1500元以下的人群中仅为5.5%。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迫于生活压力的低层次婚姻减少,更多的人基于感情因素选择婚姻。是否生孩子已不构成两人考虑结婚的主要因素。

  【专家观点】生孩子不是个人的事儿

  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中国“丁克”现象的吉林大学社会学钟教授表示,随着推行了20多年的计划生育,中国也迎来了老龄化时代。丁克家庭的出现和单身人群的增多,使延缓急速下降的生育率成为不可能,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将成为世界之最。

  中国“丁克家庭”增多,既显示中国人在爱情和婚姻中更具备自主性和选择性,也表明传统社会中维系中国家庭关系的纽带正变得相对脆弱。这些都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千万别觉得生孩子是个人的事儿,正常的生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利大于弊。

  【市民声音】“丁”不“丁”都遗憾

  在被采访的近30位适龄男女青年中,多数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一个共同的意思:那就是“丁克”终生遗憾,“不丁”遗憾终生。

  没有孩子的家庭对多数尚在社会努力拼搏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轻松面对生活的选择。然而,生育后代、维持人类繁衍也确实是家庭的责任,孕育儿女可以使夫妻双方心理更加健康。同时,谁能拒绝想看看自己的孩子长什么样子的诱惑?说句不好听的,如果不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少有人打心眼里希望“断子绝孙”。

  【医生建议】25—29岁生孩子最好

  妇产科专家说,与适龄生育相比,高龄产妇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分娩时间越迟,越容易生下畸形儿。产妇25—29岁时生育,先天愚型胎儿的发生率是0.11%,36—40岁生育,上升到0.56%;高龄产妇分娩时易难产大出血,还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妇科疾病。(东亚经贸新闻记者马琳) [编辑: 孙鹏]

  3(来源:东北新闻网)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