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头脑”引领上海科技创新(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09:08 解放日报
“头脑”引领上海科技创新(图)
上海新近两个自主研发项目,有望撼动市场。

  ———在上海大学生态人居与健康实验室,技术人员将1米多长的管子一端插到温水里,三五秒钟功夫,管子一端顿时热乎起来。这种“超导热管”是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铜材,其导热性能比纯铜纯银高数百倍。如用于“太阳能热水系统”,全国有三五十亿元的大市场!

  ———在崇明前卫村的上海交大“家家通无线数字电视”接收效果测试室,一台装有机顶盒的普通电视机,能在一个频道内收看到12套质量相当于DVD效果的电视节目。据悉,全国有 3亿台没有接入有线网络的电视机,交大瞄准了这块“肥肉”。

  上海着力构建健康、生态、精品和数字城市,许多类似“技术细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城市特点。许是刻意安排,健康( He althy)、生态( Ecologic al)、精品( Added-v alu e)和数字(Digital)的首个英文字母排在一起,就合成“头脑”( HEAD)一词。头脑,引领上海技术创新,引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数字上海”:轮廓如剥笋

  20世纪中叶特别是80年代以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财富增长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发达国家引领并加速人类迈入知识社会的步伐。与此相映照的是,上海经过10多年高增长、跨越式发展后,城市发展正逐步由资本驱动型的发展阶段,向技术驱动和知识驱动的发展阶段转型。“数字上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渐显轮廓。

  前不久,市信息委推出的“数字上海”展厅,让城市生活喷射数字魅力。

  上海人居环境信息化,成为“数字上海”在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内容。智能化小区、智能交通的出现,提供了便捷、舒适、高效的生活环境。

  “数字上海”的神经末梢已渗入申城的农田、超市和餐桌。如果发现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只要2秒钟就可从电子档案中排查、锁定嫌疑农户的编号和大棚编号……

  家住古北小区的李老伯,晚年尽享“数字生活”乐趣。他口袋里揣着交通卡、银行卡、社保卡之类东西,这些都是城市数字系统的“神经元”。足不出户,他从市民信箱里定期接收“四金”缴费记录,在家里用“付费通”网上平台支付水电煤等各种账单,通过MSN与孙女聊天。目前他家的宽带信息容量是1兆,等今年国庆节后,小区“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建成,他家的宽带信息容量将达100兆。

  专家介绍,上海到2007年将初步构筑起“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到2010年,将以跨入国际先进行列的信息化水平,迎接世博会的举办。

  市信息委副主任乔志刚说,目前“数字上海”的轮廓日益清晰,上海的城市信息化步伐已如“离弦之箭”。

  “生态上海”:喜看擎天一柱

  今年初,华东师大宣布掌握城市污泥处理关键技术;

  并达到国外同等研究水平,为困扰上海等大中城市的污泥处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成为建设生态上海和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追踪的“宝贝”。

  3月,华东师大又成立城市生态重点实验室,使上海成为我国第一个系统开展城市与生态关系科学研究的城市。

  5月传出消息,上海微量元素及重金属超标的污染农田,将在明年底之前全部退出食用农产品种植。稍后,上海始现“生态建筑”和“生态行政”……

  最为闪亮的是,崇明生态岛的建设正在变成“生态上海”的“缩微景观”。日前,在“部市合作”工作会议期间,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总体规划、科技支撑12大构想和实施方案相继修订出台。崇明,上海的生态“标杆”,擎天一柱!

  专家指出,建设崇明生态岛是打造“生态上海”的具体任务。它更有另一层示范意义:上海将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以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精品上海”:显现中坚力量

  前不久,上海电气临港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动工,标志着上海现代装备制造业掀开全新一页。日前,又传出沪上电站设备企业一体化整合初见成效的消息。

  同济大学郭重庆院士告诉记者,上海在精密机械等“精品”制造方面亮点频闪,诸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振华港机等企业。郭院士分析,在上海目前的6大支柱产业中,汽车和成套设备的产值占整个GDP的 10%左右,加上造船等其它装备业,上海的“精品”产业占 GDP的比重将近20%,成为上海经济的中坚。

  上海的“精品”产业是一匹“黑马”。日前在“院士沙龙”上,院士们认为,成套发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工程总承包,煤变油成套装备,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制造及出口,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世界IC芯片-嵌入式软件 -数字化产品制造这五大门类,是上海制造业的优势,将成为上海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支撑。

  “健康上海”:企业劲走高端

  前不久举行的某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陈凯先判断:15年内,我国有望跻身全球新药研发的“第一方阵”,与欧美、日本等同级竞争。他同时表示,上海的生物医药研发力量全国领先,将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上海从事药品研究的单位如研究所、公司、学校、医疗机构等已不下400家。上海张江开发公司生物基地分公司副总经理于宁妮解释,上海医药产业每年有300亿元的产值,占国家整个行业的10%。上海医药产业凸现创新源头优势,如在“张江药谷”,就聚集了200多家生物医药创新孵化企业。今年,张江药谷研发的一类新药将达10-20个。

  专家认为,以研发优势、技术力量占据产业链高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这就是上海医药产业美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 邱曙东 章迪思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