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群策群力共建绿色广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09:12 南方日报

  编者按

  8月18日,省政协在广州举行建设“绿色广东”研讨会。研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我省建设绿色广东的战略目标,研究探讨绿色广东的内涵、意义以及建设的思路和对策,为省委、省政府推进绿色广东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与会者的观点中不乏真知灼见,体现了求真与务实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现摘要刊登部分发言,敬请读者垂注。

  构建绿色文明的若干政策建议

  省委办公厅课题组 谭一鸣 冯晓晖 杨喆

  构建绿色文明是从更高的起点和更广阔的空间规划广东未来的发展思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发展虽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这是以环境污染与经济同步增长为代价的。本世纪头20年,我省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如果再不转变发展模式,不仅会使资源难以支撑,环境容量难以承受,而且也会使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而构建绿色文明,就是在总结和扬弃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上,终结“灰色文明”带来的错误与危机。

  当前是广东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构建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绿色文明,是新世纪新阶段广东发展中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为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逐步形成绿色增长方式,即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要加大投入,建立绿色的政策法规体系。一是建立多元化的绿色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绿色投入,确保财政对绿色文明的投入占GDP的比例逐年增加。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欠发达地区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在此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绿色文明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二是抓好绿色立法和执法,尽快出台《广东省环保规划纲要》,做好绿色规划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落实规划提出的分区控制要求,以最严格的土地管理促进生产发展、生态安全,坚决避免再出现遍地开花、无序发展的局面。

  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广东省农业厅

  生态农业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虽然我省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部分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社会上普遍对生态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生态农业建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导致生态农业建设资金缺乏,工作进展缓慢。目前,全省生态农业覆盖面积仅为63.20万公顷,只占土地面积的3.52%,生态农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并且较为分散,示范辐射范围有限;部门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尚缺乏有效的机制,影响生态农业顺利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宏观管理不规范,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浪费严重,农业生态环境仍呈不断恶化的趋势,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是人均农业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但农业却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直接关系到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广东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提高全社会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认识,坚持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进而促进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绿色广东的目标。

  全面实施治污保洁工程

  广东省环境保护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然而,环境形势也日益严峻,粗放型经济增长和人口的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面临的环境形势,近年来,我省相继出台了碧水蓝天工程、综合整治珠江和编制环保规划等一系列重大的环保战略决策,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2003年,实施十项民心工程之一的治污保洁工程,着力让全省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实施中的治污保洁工程为建设舒适优美的绿色环境打下了重要基础。

  治污保洁工程是一项城乡统筹、全面治污的系统工程,既是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的必要举措。全面实施治污保洁工程对建设绿色广东具有重要意义。

  治污保洁工程设立了2005年、2007年和2010年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2005年的目标主要包括: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5%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45%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5%以上,全面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0%以上,建立完善的酸雨监控网络,全省酸雨污染有所减轻,珠江综合整治实现“三年不黑不臭”目标。这与建设绿色广东的近期目标“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核心,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削减,水和空气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饮用水源安全得到保证,危险废物得到有效处置,循环经济框架初步形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建设绿色广东必然要求全面实施治污保洁工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我省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三赢”发展。

  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要求以资源投入的最小化达到既定的社会生产和消费目的,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二是“再利用”原则,要求制造、消费产品被多次反复使用,从而节约资源,抵制一次性用品的泛滥。三是“资源化”原则,要求使全社会废弃物品循环再生,最大限度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变废为宝。

  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五年努力,全省单位GDP能耗明显下降,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重点领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机制初步建立;全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起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长期战略目标框架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建成一批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城市;逐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途径,对于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促进绿色能源发展

  民进广东省委员会 政协韶关市委员会

  沼气是我国农村可以普遍开发利用的优质可再生能源。广东气候温暖、原料丰富,推广农村沼气条件优越。建设绿色广东,有必要加快农村沼气建设,促进这种绿色能源的发展。

  发展农村沼气对建设绿色广东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文明进步。另外,大力发展沼气和加强相关服务还可以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

  我省的农村沼气建设主要在粤东西两翼和粤北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广大农民素有养殖的习惯,对沼气建设有强烈的愿望。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的沼气建设发展较快。到2004年底,全省累计推广户用沼气池约32.5万户,年产沼气1.48亿立方米,年创经济效益3亿多元。我省从今年起进一步加大了财政扶持沼气建设的力度,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农村沼气,必将对农村沼气建设有一个较大的推动。

  与发展其他绿色能源一样,沼气建设的发展与政府的推广力度密切相关。从我省的情况来看,沼气发展较好的地方,都是因为有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强力发动。因此,要使沼气建设有比较大的发展,必须首先提高认识,要从建设绿色广东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发展沼气的必要性,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地加以推动。

  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广东省统计局课题组 卜新民等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它适应可持续发展观的需要而产生,综合地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是推进绿色广东建设的重大举措。建设绿色广东,必须将生态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一系列绿色计划、规划和政策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为建设绿色广东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参考数据,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更好地推进绿色广东的建设。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引导管理部门淘汰、限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附加值低的落后企业或产业,督促企业向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转变,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是单纯将原来的GDP指标考核转变为绿色GDP指标考核,而是通过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探索和研究,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引导人们更多地关注资源环境乃至其他社会问题,引导政府官员认识到反映社会经济的进步不应限制在少量指标上,逐步消除忽视社会、人文、环境因素而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真正从“GDP政绩”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有效保护水资源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 薛建枫 水利部国家环境保护局 刘晨

  水是生命之源,优质安全的水资源,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广东省水资源存在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浪费性缺水等严峻问题。保护好广东的水资源,是建设绿色广东的首要任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广东的必然要求。

  建设绿色广东,近期的水资源保护目标应该是让全省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清洁的水,保障饮水安全;长期目标应该定位于建立人与水和谐相处的格局,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总体目标是通过水功能区管理,实施水域纳污总量控制,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保障人类对水的合理需求,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构建安全优美的水环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康的现代化的绿色新广东目标。

  保护有限的水资源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需要持久努力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最终达到既定的保护目标。具体来说,要强化法治,把水资源保护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标本兼治,确保全省饮用水安全;节水减污,建立实用的长效保障机制;突出重点,着力治理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的区域;严格管理,政府承担水资源保护监管职责;团结协作,需要珠江流域整体联动。

  构筑沿海防护绿色屏障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

  沿海防护林建设是生态建设的一部分,是沿海地区的绿色屏障,是抵御

海啸和风暴等自然灾害的中坚力量,是构建和谐广东、绿色广东的重要内容。我省濒邻南海,海岸线长,宜林海岸线达3033公里。探讨沿海防护林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对构建绿色广东意义重大。

  虽然建国以来我省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林型发展不平衡,林份质量差;管理严重缺位,人为破坏严重;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法律保障滞后;沿海宜林湿地管理权限不明;科技支撑不够。针对上述问题,经深入调研,我们建议要加强规划,调整目标定位,确保体系建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建设目标上,要向“高度”拓展,把沿海防护林定位在维护沿海以至国土生态安全、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上,实现从一般性生态防护功能向以应对海啸和风暴潮等突发性生态灾难为重点的综合防护功能的扩展。在建设内容上,要向“广度”拓展,将滨海湿地保护与恢复、沿海区域造林绿化统筹到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之中,实现从结构相对单一的防护林体系向以基干林带为主导、滨海湿地、滩涂红树林、城镇乡村防护林网、荒山绿化等有机配合的多层次结构防护林体系的扩展。此外,还要完善政策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生态文明、生态安全意识。

  我省生态与环境现状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傅家谟 院士

  由于省委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生态与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与环境压力巨大,发展趋势严峻,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和人均消费提高对生态与环境形成巨大压力;经济增长模式粗放,造成污染物排放激增,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重大区域性开发活动与快速城市化带来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局部改善、总体恶化:如水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恶化趋势继续蔓延;煤烟型污染基本控制,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十分严重,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率低,资源化水平不高等。

  部分地区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如耕地面积迅速减少,水土流失依然存在;生物多样性下降,外来物种入侵凸现;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长期受到忽视等。

  环境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毒害物污染对人体健康已构成直接威胁;饮用水与

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大气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等。

  总之,由于我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如珠江三角洲制造业、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工业产业转移,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使我省的生态与环境形势日益严峻,未来15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采取综合而有效的控制措施,污染负荷将突破生态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生态与环境问题随时会恶性爆发,并可能出现难以逆转的生态与环境灾难,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障碍。

  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

  广东省林业局 邓惠珍

  建设林业生态省,是我省继“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林业二次创业、林业分类经营之后,率先在全国提出的新举措,是我省林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其核心内容是,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加快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强化野生动植物、湿地和红树林资源保护,建立起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屏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与生态平衡,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林业生态省的总体建设思路是,根据我省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特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对生态建设的主导需求,构建大尺度绿色森林景观带,营造森林保护网络,编织绿色生态经纬线,形成“海、路、江、城”的森林生态景观网架;采用点、线、块、面的组合链接方式,构筑“一圈、二翼、四江”的组团式林业生态圈,形成绿色森林群落的规模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群落的规模效应。“一圈”即珠江三角洲城市林业生态圈;“两翼”即东、西两翼沿海防护型林业生态圈;“四江”即粤北山地、丘陵(四江流域)生态公益型林业生态圈。

  广东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充分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加强生态建设,构筑绿色生态,确保生态安全。在建设绿色广东这一长期过程中,要突出解决以下几个与绿色生态密切相关的问题: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强化重点生态资源保护;推进城市林业建设。

  强化环境教育

  中山大学 杨中艺

  多年来,由于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欠账极多,我们所面临的许多资源环境问题无不带有“教育缺失”的烙印。例如,在公众层面上,依靠公众自觉性的垃圾分类收集体系迟迟不能建立;随地丢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屡禁不止;烟民们无视禁烟告示,到处我行我素,吞云吐雾;机动车使用者怡然自得地开着冒黑烟的车招摇过市;当需要提高对环境和生态资源的支付时,许多人表示不理解,又不愿意自觉地维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等。实践证明,高效的环境管理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公民参与是难以实现的,教育的缺失使我们在这一方面的付出和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因此,建议尽快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全民环境教育体系:鼓励以教育、科研单位为主,建立由志愿者参加的、符合我国社团管理有关规定的绿色NGO或志愿者团体,发动民间的力量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设立全省区域性的环境教育基金,从政府财政中拨出一定的启动资金,吸收国内外企业家以及热心于环境教育的各界人士的捐助,用以支持环境教育和宣传事业。加强和扩大环境教育基地的建设。建立面向公务人员的环境教育制度,提倡结合公务人员所服务区域的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知识普及乃至对本地区环境问题的研讨。加强对产业界尤其是企业负责人的环境教育,一方面可以在劳动技能培训时强化环境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依托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专业的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或清洁生产)教育中心,到具体的企业有针对性地讲授企业的行为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企业人员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提高执行环保法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推行绿色技术 应对“绿色壁垒”

  民盟广东省委员会 陈润铭 熊亚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其实质是贸易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科技优势,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由于其具备合法性,“绿色壁垒”得到世贸组织对其在某种程度上的认同。“绿色壁垒”的产生首先起因于全球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消费者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步增强,导致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绿色产品的产、供、销开始出现。

  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设计和研制不会对人类健康、社会安全、生态环境带来危害的各种产品及其生产工艺,并对各个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污染进行控制的各种技术和方法。其目的是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物的产生,从根本上实现清洁生产,把环境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此外,还从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方面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面对世界上不可再生资源日趋枯竭的现实,“绿色技术”的推行将会在21世纪为工农业生产带来新的模式,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在协调中求发展的重要手段。

  推行“绿色技术”是应对“绿色壁垒”的一个方面,包括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应用,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和协调,政策上给予倾斜,财力上给予支持,

知识产权给予保护,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围绕“绿色产品”生产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攻关,把存在的技术问题逐个击破。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信息机构也要加大投入,硬件设施要与国际接轨。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政协云浮市委员会

  自2001年起,云浮市结合山区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示范村建设工作,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推行“雨污分离,净化排放;人畜分离,村容保洁”,在统筹城乡协调和谐发展,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建设生态示范村,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通过创建活动,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帮助和引导农民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营造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建设生态示范村,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通过创建活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政府政策引导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使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相协调。

  建设生态示范村,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需要。通过创建活动,可以推动农村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产生深刻变化,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示范村,是优化投资环境的需要。通过创建活动,搞好农村环境建设,全市整个生态环境才会有较大的改善,才能为发展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