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公务员"动手动脚"节能省钱 长三角建"节约型政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10:40 新华网

  浙江省义乌市最近出台规定,提倡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以步代车”,凡召开大型会议时,原则上要求与会人员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参加。建设“节约型政府”,浙江很多地方的公务员都在“动手动脚”。

  浙江:从政府做起

  义乌的决定已经得到了100多名公务员的积极响应。义乌市委宣传部长陈秀仙说,这个倡议源自今年3月义乌“两会”期间。往年每到“两会”召开,义乌剧院门口的道路被与会者的小车堵满。老政协委员龚益彰提议机关干部应该步行或坐公交车参加大型会议。“两会”过后,义乌市委市政府认为这一提议既能节约能源,又可以锻炼身体,应该坚持,所以最近把这一提议固定了下来。

  义乌市委政研室一位负责人说,倡导全社会节约,政府要率先垂范。“安步当车”只是其中的一项,现在义乌市府提倡爬楼梯,政府大楼的电梯有半数停开。前些日子天气酷热的时候,杭州市江干区政府规定公办室空调不得低于26℃,工作时难免出汗,区里就发给每个公务员一把印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文明扇”。

  慈溪更“厉害”,规定气温低于32℃时,政府机关禁止开空调。周巷镇把几个办公室的人凑成一间“集中办公”的做法在全市推广后,已有200多家企事业单位推行集中办公制,减少空调1200多台,每天节电3000多千瓦。

  义乌、慈溪都是排名靠前的全国百强县,财政收入自是丰厚,如此节约,有必要吗?

  江苏:建节约制度

  完全有必要!江苏省社科院孙克强教授引用新华社的报道说,根据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去年,北京48家市、区政府机构人均耗能量、用水量和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居民人均量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时,相当于该市居民人均488千瓦时的19倍。也就是说,有的政府公务人员1天的耗电量,够一个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电。一些政府公务员下班时不关空调,不关电脑显示器、打印机的现象常有所见,全国每年浪费电在12亿度以上!

  除了平时看得见的消耗以外,政府部门的“隐性浪费”现象更值得关注。在一些地方,上级视察工作,召开工作会议,住宿、开会大多选择豪华星级宾馆,会务费开销惊人。据报道,中部某省一财政贫困县通过压缩会议费、接待费和控制领导预算外批条,在财政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一下“挤”出1300万元,一举解决了教师和乡镇行政在编干部基本工资多年被扣发的老大难问题。这也说明,如果不挤,一年的浪费至少是1300万元。有的地方政府大楼越建越豪华,镇超县、县超市,排场越弄越大。长三角附近某省一地级市传出消息:该市市委书记和市长全都“豪华办公”,每人独占6间办公室!

  此风不可长!江苏省最近出台规定,禁止公务员讲“排场”。江苏省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资源节约办公室李友良处长介绍,管理局最近对180多家省级单位下发了《关于建设节约型机关的若干意见》,其中对许多具体问题作出了规定。比如,公务活动用车能多人同行的,不分乘多辆车;集体公务活动不得分散使用多辆小客车;机关办公楼要设置盛放隔夜茶水的器具,专供保洁人员冲洗抹布。此外,要求有条件的机关建立再生水回收利用和雨水收集系统,尽可能利用中水进行绿地养护。

  江苏省级机关正在考虑使节约成为一种制度。机关管理局要求各单位建立资源消耗统计制度,每季度一报;有的单位已建立起资源节约岗位责任制,将资源节约纳入单位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

  据悉,目前长三角很多政府机关正打算将节能规定向机制保证转变,将各机关的节能效果与行政经费使用预算挂钩,视其节约的情况来决定部分行政办公经费的拨付。

  专家:成本有“盲区”

  “政府的运作无需成本核算,机关耗能由公家埋单,不需要个人掏腰包,花公家的钱不心疼,因此机关内缺乏节约的动力。”一位机关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分析说,“此外,地方财政实力的持续强劲增长,也让一些官员有了讲排场、比阔气的物质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专家毛寿龙说,仅从能源角度看,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能源消耗标准,没有建立有效的能源体制报告制度,没有节能考核奖惩制度,政府节能工作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政策,这是目前的“盲区”所在。他还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政府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然而公共服务是要有成本概念和质量概念的,应建立成本约束机制和品质控制机制。本报记者杨健(来源:解放日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