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文物保护和群众利益双赢的典范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10:22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编者按

  长期以来大遗址保护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难点之一。有人认为大遗址是城市中社会经济最落后、环境和市民生活最糟糕的地方。而西安市妥善处理唐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好大遗址的统一规划,使文物保护、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个效益”协调起来,实现了文物保护和群众利益双赢的目的。

  中国文物报特约记者庞博 中国文物报记者张伟

  (一)大明宫遗址是西安文化古韵的主要内涵之一,是后人追寻盛唐风韵的寻梦之地。但大明宫在数千年的沉睡中,留给当地群众的只有丝丝遐想,而不是殷殷实利。

  大明宫建于盛唐时期,是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消暑所建造的一座夏宫,始建于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是当时长安三大内(大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皇宫,也是我国中古时期规模宏大的宫殿区。大明宫存在270余年,有240多年是唐王朝的内政外交中心。

  大明宫遗址位于今天西安市东北方向,当地人俗称“道北”的地区。宫城、宫门等遗址大多保存完整,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丹凤门等大型建筑台基至今仍高出地面数米至10几米。遗址面积3.5平方公里。由于距城市中心区较近,遗址南半部已被现代城市叠压。

  由于大明宫遗址地处城市人口稠密、经济飞速发展的闹市区,特别是在遗址一、二期规划保护范围内有企事业单位14个、从业人员2200余人,居民620户、3600余人;城中自然村5个、居住农业人口4100人、1250户,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遗址的安全。由于受文物保护政策限制,长期形成单一的产业结构,遗址保护区内外农民收入相差悬殊,当地群众迫切要求发展工业生产、商业贸易,甚至以出让土地使用权增加经济收入。群众的要求与遗址保护存在着明显矛盾,有些农民甚至不听劝阻、违法建设,与管理部门的矛盾不断加深,有愈演愈烈之势,既威胁遗址安全,又影响社会安定。

  (二)大遗址保护不仅仅是行业专业的行为,而且应该是社会、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共同事业,西安在大遗址保护过程中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群众利益双赢的目的。

  近两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和城市定位。针对西安文物保护的实际问题,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寻求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和谐互动的方法,这就是将文物保护,尤其是大遗址的保护与改善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生活质量相结合,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和谐共生。也就是要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古遗址固有的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切实保证广大市民现代化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各项城市功能得到完善和加强。失去保护的发展,将使发展变成一种失去方向的破坏;同样,没有发展的保护,也将使古老文明逐渐丧失生机和活力。因此,必须寻找保护与发展的现实结合点,体现经济与文化协调统筹发展,在保护中突出大区域、大系统的保护理念,对大遗址进行整体保护,努力做到老城区与新城区各显风采,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西安市以大明宫遗址保护工程和即将启动的火车站改造及火车站北广场工程为契机,对这一地区进行整体改造,从而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位,彰显西安的历史文化魅力。这是一项功德工程、百姓工程、民心工程。

  去年11月,西安市规划局委托市规划院对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以南、陇海铁路以北、未央路以东、太华路以西区域的2895亩土地进行控制性规划设计。今年,大明宫含元殿御道保护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被西安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

  5月30日,西安市有关部门举行含元殿御道建设拆迁安置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御道保护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7月1日,西安市孙清云市长和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带领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视察了大明宫遗址周边环境状况和御道工程拆迁工程,并在大明宫遗址召开了专题会议。

  7月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省长陈德铭视察了唐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遗址的保护情况后指出,文物保护关乎国家民族利益。目前,《大明宫遗址总体保护规划》已通过有关专家论证,并经国家文物局审批原则同意,即将由省政府公布实施。在实施这个保护规划项目中,首先要按照有关规定把遗址保护好,这是重中之重。其次,在做好保护项目的同时,要综合考虑,做到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改造相结合,要通过大明宫遗址保护项目的实施,使大明宫遗址的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按照规划,御道保护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占地358亩,东西宽400米、南北长630米,恢复建设御道和丹凤门,规划建设广场及仿唐建筑旅游服务设施。

  大明宫御道的恢复性建设,是迄今为止大明宫遗址发掘、保护与建设工程规模最为宏大的建设项目,是唐长安城标志性建筑恢复的突破口,规划设计风格在保持唐风唐韵的基础上,突出吃、游、购、娱特色。

  (三)陕西西安在大遗址保护法规与规划上下工夫,使大明宫保护实现了多赢局面

  在大明宫遗址的保护措施上,采取了长效性的根本措施,从景观展示、群众利益、风貌保护等出发,从根本上寻找保护的措施。一是征用遗址保护范围内的全部土地;二是搬迁保护范围内的农民、居民和企事业单位,从而减少遗址区内的生产、生活活动,从根本上确保遗址的安全。大明宫遗址一、二期规划实施保护的范围内,约有国有土地300余亩,其余3600亩为农村集体土地。国务院批准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已将其规划为绿地,现全部征用用于遗址保护。遗址一、二期规划保护范围内的农户、居民、企事业单位,将要有计划地分批迁出。

  大明宫遗址保护实施确定为3步走:

  第1步,依托已建成的北二环路良好环境,由北向南先保护遗址的主要部分,避开南部难度较大的城市叠加部分;第2步,保护工程的实施范围是宫城遗址———道宫墙以北,一期工程未进行保护的其余部分及丹凤门遗址保护区。二期保护工程的基本目标是全面完成———道宫墙以北地区的全部保护工程,并提高遗址的展示水平,全面对外展示遗址;第3步,保护工程实施范围是含元殿前御道两侧的保护区,这个区域目前都已被现代建筑叠压,遗址破坏比较严重,将作为远期保护范围。

  在此基础上,西安市有关部门依据《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制定了“‘道北’地区及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规划”。该“规划”确定了以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及遗址文化展示、交流为主,大力发展商贸旅游、服务休闲及居住为一体的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区的定位。确定遗址保护面积为3平方公里,从遗址保护区内迁出总人口9700人、搬迁企事业单位79个。改造范围内的规划功能结构为“一心、一区、两轴、两翼”,即位于中心的文物遗址区、规划核心区及东西两侧片区。改造范围面积为1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范围7.9平方公里;核心区总用地面积为7.9平方公里、总人口12.79万人、共有企事业单位615个。

  (四)文化遗产不代表落后,不代表贫穷,不代表脏乱,它们将是最美丽的地方,是人们生活中价值最大的地方

  大明宫遗址保护工程的实施,将使被保护的珍贵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的动力和资源;带来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乡面貌的改善,成为更为有效的保护文化遗产的可靠保障。

  群众给拆迁指挥部送来了38面锦旗和21封感谢信。他们动情地说:我们20多年前就盼着这一天,城市建设、环境整治都没有实现,最后没想到愿望是靠文物保护实现的。文物保护使我们离开了环境脏乱的地区,离开了生活水平的低下,离开了交通拥堵,是文化遗产保护给我们带来了实惠。这种情况在西安的拆迁史上是不多见的。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