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座炸不垮的城市——回眸抗战中的重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15:3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4日电 题:一座炸不垮的城市——回眸抗战中的重庆

  新华社记者刘昕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临时首都重庆,与英勇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华盛顿、莫斯科、伦敦等城市齐名。

  1937年底,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从此,这座山城开始遭受日军持续5年之久的大轰炸。1940年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重庆的物资极度匮乏,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然而,重庆没有被炸垮,重庆人民也没有屈服。

  记者不久前在繁华的重庆,寻访到了见证当年大轰炸的3位老人。

  天天“跑警报”“躲空袭”

  抗战时期生活在重庆的杨亚华老人回忆说:“1940年前后,日寇飞机常搞‘疲劳轰炸’,有一次警报拉响,很长时间没有解除。有时刚解除,但没等我们返回家里,警报又拉响了。”

  防空洞里十分潮湿,洞壁一直在缓缓地向下滴水,由于太过无聊,当时只有10岁的杨亚华就把张开嘴接滴水当成一种消磨时间的办法。有时漫长的等待让人难以忍受,他就在心里默默数数,从1数到1000,再从1000倒数到1,反复数来数去。有几次想撒尿,但不敢离开防空洞,身边又站满了人,实在憋不住了,只好尿在裤裆里。

  82岁的任大均,当时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军政部交通厅燃料科任中尉参谋。他回忆说,那时的机关办公人员,都把自己掌管的重要东西放在一个可以随身带走的皮箱里,以防敌机空袭时手忙脚乱。大家对轰炸已经习以为常,“有时夜里也会遇到敌机空袭,就要摸着黑跑进防空洞,但是第二天一早照常去上班,也没有人谈论夜里的空袭,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任大均说,“跑警报”“躲空袭”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乡下型”,雾季一过,他们就带上贵重的东西,疏散到乡村;另一种是“岩洞型”,也就是进防空洞。人们日常办事,要以天气为准,需要出远门的,要等到雾天或者阴天,因为这样的天气敌机很少来。

  84岁的陈兰逊老人回忆说,重庆的房屋大多是木质结构,敌机投下大量燃烧弹,繁华市区变成一片火海。而全市最初只有六七辆消防车,救火主要依靠人力,很多消防队员和居民在救火中牺牲了。

  重庆市民平时储沙、储水,一遇到火情,就自动地用脸盆、木桶等运沙、运水进行扑救。不少旅居重庆市的外国人都动员起来了。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中,加拿大教会联合英国、美国、丹麦等国籍的人,成立了“国际服务组”,直接参加了救护工作,拉黄包车运送重伤者。重庆还有多支僧侣救护队,当时人们说他们是“脱去袈裟换战袍”。

  从沦陷区迁到重庆的很多工厂,是敌机主要的轰炸目标。但工人们随炸随修,坚持生产。陈兰逊说,当时有个裕华纱厂,在1940年8月两次被炸,全厂除了洗纱车间和尚未竣工的摇纱车间外,全部建筑物被炸烂。但工人们仅用了两个多月就把厂房恢复起来。第二年这个厂又一次遭到轰炸,这次炸得更惨,损失更大,大批的厂房、工房只剩下几垛矮墙。工人们流着泪重新建厂,恢复了以前的旧观。

  “一滴汽油一滴血”

  任大均所在的燃料科掌管所有军事机关和部队的油料供给。

  1940年,中国唯一与国际上联系的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油料就更显得珍贵,人们用“一滴汽油一滴血”形容当时的情况。任大均说:距重庆不远的玉门有一个油矿,开采的原油要运到重庆,经过炼油厂才能炼出汽油、柴油等成品油。由于敌机的轰炸,办炼油厂很困难。任大均和同事们考察了很多地方,最后选在北碚建了一个炼油厂。工人们冒着随时可能被炸的危险,日夜加班炼制成品油。

  “重庆的小汽车只有几百辆,主要是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使用的。汽油的供应实在紧张的时候,就只能使用酒精作为代用品。工业酒精纯度要达到95%以上才能供汽车使用,我们在四川的泸州专门搞了个酒精厂生产酒精。事实上,能使用酒精作为燃料已经不错了,不少车辆都是使用烧煤炭的办法,利用蒸气来驱动车轮。”

  陈兰逊回忆说,当时重庆的生活物资是很匮乏的。记得有个“鑫鑫咖啡厅”,一度没有咖啡了,只能把大米炒糊当成咖啡。电影也是,拍了几部以后就没有胶片了。那时候,药物也非常匮乏,有一种叫“奎宁”的治疟疾药,时常断货,不少人得了这种病,因吃不上药丢了命。那时也没有牙膏可用,只好使用牙粉代替。

  陈兰逊说,重庆人民没有在困难面前屈服。据当时官方统计,在敌机频繁轰炸的1941年,重庆5个兵工厂共生产各种火炮526门、炮弹60多万发、枪支3.3万多支、子弹1亿多发、手榴弹4.5万多枚、炸药包2万多个,那种情况下有这样的生产成果是很不简单的。重庆大学被炸后,师生自己动手,挖防空洞,建地下实验室,修房舍,始终没有停止教学科研活动。1941年夏天,交大、南开等学校招生考试。这时,空袭警报不断,敌机频繁来轰炸。考生很有秩序地走进防空洞,在洞子里面就着微弱的灯光完成考试。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