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踏访西藏 “民主改革第一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10:17 新华网

  “贵族的太阳落下去了,我们的太阳升上来了!”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位于山南地区的凯松村村民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土地、牲畜、房子。于是,凯松人把这句话写入了历史,凯松成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可以说凯松村的变迁是西藏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一个缩影,40多年来,几代新华社记者始终跟踪、记录着她的变化。

  新华社记者对凯松村的首次报道是在1959年。当时记者林田、昂旺丁增和马竞秋采访
凯松村,写下《建设幸福乐园──叛乱头子索康·旺清格勒凯松溪卡的调查报告》。这篇报道,详细记录了叛乱头子、大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所属的溪卡(庄园)里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状况:全庄园有“差巴”(出差役耕种领主自营地的农奴)24户160人;“堆穷”(这是一种没有差地的农奴,社会地位次于“差巴”)39户191人;“朗生”和“差徭”(做家务劳役)共57人。“朗生”人身属于主人,完全没有自由,其子女必须随父母世代为奴。当年凯松农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民主改革使凯松的农奴翻身解放,开始了崭新的生活。1963年,也就是民主改革后的第4年,新华社记者景家栋和格来又采访了该村,写出了《四年和四百年———从一个旧庄园看西藏的伟大变化》的通讯,生动记录了翻身农奴的新生活。

  2005年7月下旬,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记者驱车从拉萨出发奔赴凯松。200多公里路我们仅用3个多小时就赶到了。

  顺着一条虽然不是很平整,两边却绿树成荫的道路,我们来到了凯松居委会。记者看到,眼前两层小楼林立,店铺满街,汽车声不绝于耳。恰逢周末,居委会的负责人外出。一位热心的村民将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吾坚次仁的手机号告诉了记者,拨通手机,书记不一会就赶来了。

  吾坚次仁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凯松的现状:随着西藏小城镇建设的发展,2001年凯松村的800多人已由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村委会变成居委会。凯松居委会现有826名居民,去年人均收入达到3410元,居民的农牧林业以及副业总收入达到598万元,其中副业收入285万元。

  更让吾坚次仁引以自豪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凯松人的市场经济意识从无到有,迅速萌发生长,自主经商创业发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如创办食品加工厂的老板达瓦次仁,主要从事豌豆粉条的加工和草菇的加工,光这两项经营年利润就在2万元左右。精明的达瓦次仁还养猪并出售猪仔,一年收入也在2万元左右。为此,上级部门授予达瓦次仁“致富能人”称号。吾坚次仁说:“2002年,凯松诞生了第一个百万富翁。目前,凯松有30多家店铺,一些经营意识强的村民还在山南地区泽当镇经商,从事运输工作等。”

  吾坚次仁带领我们参观了两户村民新盖的小楼,其住房条件与拉萨市民相差无几。

  第一幢小楼的主人名叫巴珠,在昌珠镇乃至山南地区都是一个响当当的致富能人,家产早就超过了百万元。他除了在泽当镇经营一家大型食品批发店外,还拥有一辆大型货运卡车,一辆丰田越野车从事旅游运输,一辆小轿车从事出租。

  记者没有见到这位致富能人,接待我们的是他的妻子平措卓玛。也许经常有上级领导和新闻记者光顾这个首富之家,平措卓玛说话做事大大方方,丝毫没有传统藏族妇女的腼腆。她说:“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家富裕起来,我们才有了今天的生活。我感谢党,感谢政府!”

  世代为凯松庄园当“差巴”的平措卓玛的父辈们,难以想像子孙们能够创造这样的财富神话,是新的社会制度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创造财富的平台。

  第二幢小楼的主人帕珠老人,向我们叙述了凯松过去的一段历史。“回想以前的生活,我才知道现在的日子是天堂里的享受。”老人曾经在农奴主的皮鞭下生活了十几年,“当时,不敢奢望能够吃饱,每天的清茶、糌粑有时候也被克扣”。一份资料记载:西藏和平解放前的50年中,凯松庄园共有50多人被农奴主活活打死,149人因贫困和饥饿死亡。此外,平均每年还有10余人被迫舍身抵债。在一个充满恐惧和凶残的社会中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帕珠老人,如今沉浸在幸福之中:孩子们经商的经商,跑运输的跑运输,孙儿们都在上学读书。

  “一个乡村,一个城镇要彻底脱贫,最终的办法还是要靠大力发展教育,普及文化知识。”吾坚次仁说。如今,凯松的小孩都在昌珠镇完全小学上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

  从昔日农奴主的庄园到如今繁荣稳定、欣欣向荣的新凯松,这是西藏农村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更是西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迈向小康幸福之路的真实写照。(本刊记者边巴次仁)(来源:半月谈)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