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座炸不垮的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10:23 北京日报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临时首都重庆,与英勇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莫斯科、伦敦等城市齐名。1937年底,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从此,这座山城开始遭受日军持续5年之久的大轰炸。然而,重庆没有被炸垮,重庆人民也没有屈服。

  记者不久前在繁华的重庆,寻访到了见证当年大轰炸的3位老人。

  天天“跑警报”“躲空袭”

  抗战时期生活在重庆的杨亚华老人回忆说:“1940年前后,日寇飞机常搞‘疲劳轰炸’,有一次警报拉响,很长时间没有解除。有时刚解除,但没等我们返回家里,警报又拉响了。”防空洞里十分潮湿,洞壁一直在缓缓地向下滴水。当时只有10岁的杨亚华有几次想撒尿,但不敢离开防空洞,身边又站满了人,实在憋不住了,只好尿在裤裆里。

  82岁的任大均,当时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军政部交通厅燃料科任中尉参谋。他回忆说,那时的机关办公人员,都把自己掌管的重要东西放在一个可以随身带走的皮箱里,以防敌机空袭时手忙脚乱。任大均说,“跑警报”“躲空袭”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乡下型”,雾季一过,他们就带上贵重的东西,疏散到乡村;另一种是“岩洞型”,也就是进防空洞。人们日常办事,要以天气为准,需要出远门的,要等到雾天或者阴天,因为这样的天气敌机很少来。

  从沦陷区迁到重庆的很多工厂,是敌机主要的轰炸目标。但工人们随炸随修,坚持生产。陈兰逊说,当时有个裕华纱厂,在1940年8月两次被炸,但工人们仅用了两个多月就把厂房恢复起来。第二年这个厂又一次遭到轰炸,这次炸得更惨,损失更大。工人们流着泪重新建厂,恢复了以前的旧观。

  “一滴汽油一滴血”

  1940年,中国惟一与国际上联系的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油料就更显得珍贵,人们用“一滴汽油一滴血”形容当时的情况。任大均说:距重庆不远的玉门有一个油矿,但由于敌机的轰炸,办炼油厂很困难。后来在北碚建了一个炼油厂,工人们冒着随时可能被炸的危险,日夜加班炼制成品油。

  “重庆的小汽车只有几百辆,汽油的供应实在紧张的时候,就只能使用纯度达到95%的酒精作为代用品,我们在四川的泸州专门搞了个酒精厂生产酒精。能使用酒精作为燃料已经不错了,不少车辆都是使用烧煤炭的办法,利用蒸气来驱动车轮。”

  陈兰逊回忆说,当时重庆的生活物资是很匮乏的。记得有个“鑫鑫咖啡厅”,一度没有咖啡了,只能把大米炒糊当成咖啡。电影也是,拍了几部以后就没有胶片了。那时也没有牙膏可用,只好使用牙粉代替。

  陈兰逊说,重庆人民没有在困难面前屈服。据当时官方统计,在敌机频繁轰炸的1941年,重庆5个兵工厂共生产各种火炮526门、炮弹60多万发、枪支3.3万多支、子弹1亿多发、手榴弹4.5万多枚、炸药包2万多个。重庆大学被炸后,师生自己动手,挖防空洞,建地下实验室,1941年夏天,交大、南开等学校招生考试。这时,空袭警报不断,敌机频繁来轰炸。考生很有秩序地走进防空洞,在洞子里面就着微弱的灯光完成考试。

  新华社记者刘昕

  (据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上图:日军滥炸重庆,一片烟云火海。

  下左图:轰炸间隙重庆市民在废墟中拣拾物品。新华社发

  网络编辑:李亚敏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