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京老城整治工程 现代南京迸发文化历史魅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11:13 龙虎网

  【龙虎网讯 】2005年,南京注定要在自己的历史上留下不凡的一页。

  连续4年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到今年,最耀眼的阶段性成果展示在这个城市的人们面前:在河西,新城框架已经搭就,高标准的建设起点绘就出一幅幅诱人前景;在仙林,明显集聚的人气使每一个角落都迸发着活力;在江宁,日渐成熟的城市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南京人看过来;在江北,与主城再无隔阂的感觉让江北的魅力释放无余……

  如果说新城建设是在白纸上画画,在高水准规划的指引下,用加法就能把一幅幅美景展示在南京人面前。那么,老城怎么办?

  4年前的老城:2000万平方米的破旧房屋、秦淮河、金川河畔1230多个排污口、明城墙下成片的棚户区、小街小巷脚边横流的污水……怎么办?做减法。通过拆违、文化塑造,南京老城从2002年的“7721工程”、2003年的“2231工程”、2004年的“22345工程”一路走来,一直走到今天。

  连续4年的老城环境综合整治即将接近尾声,让我们走近她吧: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色正在充分彰显,百姓的居住环境正在日益改善,就连扑面的轻风,都在让你感受着十朝都会浓厚的历史韵味。

  南京的精髓在老城,要通过综合治理,让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得到持续发展

  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管理水平及投资环境的综合反映,经过城市建设的两个“三年面貌大变”,老城已基本打通了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上的瓶颈,偿还了城市建设几十年来的欠账。但当时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是,2005年十运会要在南京召开,南京将以什么样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城市建设最起码的“温饱”问题解决后,下一步的出路又在哪里?拥有2471年的建城史、450年的建都史,南京的古都历史内涵将体现在何处?

  时任市委书记的李源潮指出,南京的精髓在老城。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开,商务、体育、休闲等众多现代城市功能将逐步向新城转移,但历史的沉淀、古都的风貌都在老城。与国际上知名的文化名城相比,当时的南京老城这张人文名片并不鲜明。

  整治老城环境,是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重要决策、战略构想,是要通过高标准的环境整治,再现南京城的历史风貌,展示出珍贵的人文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在体现老城特色和优势的同时,让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得到动态的持续发展。

  市政府320会议室的灯光至今仍会记得2001年11月18日的那个晚上。7∶30,会议仍在紧张进行。时任代市长、现任市委书记的罗志军正与城建系统所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一起,围绕着一个问题热烈讨论:老城必须整治,但怎么整治?结论是:用连续4年时间,动员全市力量,围绕“显山、露水、见城、滨江”,打一场城市环境突围战。

  集众之智,老城环境整治以高水平的规划为先导,确定了4年投资1000亿元左右,在12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一环”、“二区”、“三轴”、“四线”、“五街”、“六片”的具体改造:

  一环:环城绿带。以明城墙为主线,结合护城河、利用秦淮河、依托自然山林,串联公园景点,形成环城绿带;

  二区:鼓楼核心区与新街口核心区。鼓楼核心区要打开从鼓楼公园到北极阁的空间走廊,通过显山透绿,体现出有山、有岗、有楼、有亭、有平地、有坡道的南京自然地理风貌特色;新街口核心区要改造成功能布局合理、空间利用高效、商业商务繁荣的现代化中心;

  三轴:中华路—进香河打造成南唐、六朝历史轴线;御道街—北安门街打造成明代历史轴线;中山东路—中山北路打造成近现代历史轴线;

  四线:城东干道;北京东、西路;大桥南路;中山南路—中央路;

  五街:湖南路;珠江路;长江路;太平南路;莫愁路;六片:天王府、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原址上的清代、民国建筑;朝天宫的明清建筑群;甘熙故居的清代民居;颐和路的民国公馆区建筑群;门东、门西的清代民居;夫子庙的传统文化街区。

  应对资金难题,创新模式使老城整治再上台阶

  目标明确,方案清晰,但一个现实的难题摆在了所有建设者面前。从老城改造之初就参与建设的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老城环境综合整治,是在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3万人的明城墙内“开战”,难度可想而知。按照传统思路,城市建设的资金大部分要靠土地出让,但到2001年,南京城已几乎无地可找。巨额的建设资金哪里来?市建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城整治是要在投资控制的基础上,多花脑力少花钱,花小钱办大事,多办事做精品。

  外地来宁旅游的李先生曾对北极阁一带的城市风光大为赞叹。李先生不知道的是,当初北极阁曾是南京人都不愿意来的地方,山脚下到处是乱搭的坯棚,生活污水遍地都是。北极阁被列入鼓楼—北极阁风貌片区打造范围后,如何解决筹资难题?招商建设。将风貌区4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按照拆多建少的原则整合山上省气象台、古生物研究所等院落,形成可参观旅游的经济增长点;对鼓楼西北角约2万平方米的地块招商开发建设。目前,北起大钟亭、北极阁山北麓,南至北京东路,西抵鼓楼后街,东到鸡鸣寺,一个融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市民休闲、商业购物、娱乐艺术于一体的大型城市园林广场已经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必到之处,更成了南京旅游的一个新品牌。

  西安门公园建设也是老城改造中值得一提的例子。当时,这里的1.6万平方米的土地隶属金城集团。市建委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常规操作模式,征地、环境改造再加上配套设施建设,想建成西安门公园,政府最起码要投资1个亿。后来,政府与金城集团达成开发合作协议,西侧的8000平方米由政府投资5000万元做环境,东侧8000平方米由金城集团投资,而金城在城墙保护范围之外,建设一些配套服务设施以获取效益平衡。如今,每天早间晚间在这里载歌载舞的市民都有近千人,他们一定没有去探究公园背后的建设过程,但他们每天都在享受着置身公园中的生活乐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大行宫地块整体改造、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合理地利用城市各种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打破了城市建设“只投入,不产出”、“建设靠财政”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按照先做环境,促使土地升值,结合环境整治、挖掘、推出一批新的旅游文化景点,市场化运作吸引外资、民资进入的办法,确保了老城改造的顺利进行。

  4年连续奋战,“小品”、“大作”尽显山水城林之城的魅力

  堂子街73号楼前,一位常年出摊的吴大爷见惯了每天拥堵在家门口的人流车流和身背后灰头土脸的门面小店。但吴大爷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种持续近10年的景象如今不复存在:道路宽了,汽车和人也不抢道了,就连那些门面小店也换上了新装……

  其实,经过近4年的大力整治,这样的变化每天都在吴大爷们身边出现:白下区600多米长的青年河一直名不见经传,现在两岸摇曳着芦苇、垂柳,间杂着香樟、银杏,水中映衬着菖蒲、萱草,市民还可来到水边的木质平台上小憩,住在河东岸银龙家园的赵德富老人逢人就说:“住这地方空气都比别处好。”

  不仅老百姓家门口变化大,秦淮河、明城墙等重要的城市名片也开始大变模样:本月底,外秦淮河将开通画舫游,原本棚户云集的地段如今变成了石头城公园、东水关公园,东西干长巷外杨柳依依,河水清澈……

  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长的城墙,明城墙经过连续3年的整治,如今从最西北的狮子山、绣球公园到小桃园、石头城、再到集庆门、长虹路,直至东西干长巷已修缮清理完毕,城墙下堆积的垃圾清运完毕,棚户改造相继完成,明城墙外侧基本被绿树环绕。

  还有中山陵,还有夫子庙……4年中,老城共拆除了各类违章和影响景观的建筑433.3万平方米;结合小区出新与景观路改造整治出新房屋1600多幢、亮化楼宇1000多幢、新增绿地110块60万平方米……蒙在老城这块碧玉上的浮尘渐渐拭去,紫金山、九华山、鸡笼山、五台山、清凉山绵延西去;秦淮河、玄武湖水波盈盈;城市人居环境日益宜人;滨江风貌逐步凸显,南京的“山、水、城、林”开始散发出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点线面结合,“减出”老城深厚的人文底蕴

  作为十朝都会,南京老城散落着80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但沧桑的岁月把它们遗忘在污水、在棚户、在最不为人知的角落中。怎样把它们找出来,打造成一篇篇精致的美文,成了老城改造者们关注的重点。有关方面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城改造一直是在做减法,拆除与规划不适合的部分,再适当补充或提升与规划相匹配的东西。

  十运会前,东水关至中华门一线将成为来到夫子庙地区游客感兴趣的地方。秦淮区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夫子庙明末清初富有民居民俗特征的秦淮文化吸引了无数的游人,但原来的游览中心只集中在泮池附近。经过拆迁整治,夫子庙从原来的0.4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扩展到现在1个多平方公里,实现了“东进南延”,不仅把乌衣巷、白鹭洲公园、九竹文化艺术中心、桃叶渡、东水关公园等包含在内,连秦大士居、瞻园等也串入夫子庙景区。

  再如朝天宫,春秋时期是吴国冶炼金属的地方,六朝时是文化中心,元代转为道教中心,明代又是官员演练朝拜礼仪的地方,清代改为江宁府文庙。如此历史沧桑与更迭,老城改造中的朝天宫,其“妆容”又该如何定位?专家们经过多次论证认为,朝天宫作为雅文化的代表,应依托现有建筑,以江宁府文庙所象征的儒学文化作基础。清以前的诸多历史印迹只作为改造的和外延。同时,恢复与朝天宫文庙相配套的府学面貌,周边的建筑也以明清风格为主,并侧重于清代,在浓描现有历史建筑的同时,把其后的历史文脉也淡淡地绘出。

  向城北看去,狮子山风貌区把阅江楼、天妃宫、明城墙、静海寺、妈祖庙等连成一体;小桃园的整治把绣球公园、东吴时期的城墙、燕王河等串成一片;长江路改造中不但凸显了省美术馆、人民大会堂、金陵图书馆、总统府等一批优秀建筑,还建造了500米长的文化墙,把民国书法家的作品及散文诗句白描上墙,再加上几个看似随意散放的民国女学生雕塑,民国文化的氛围呼之欲出。

  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老城改造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塑造不再是一处历史遗迹的找寻与恢复,而是通过精心摹划,让散落的历史点重新组合,以现代眼光重新解读老城曾经的璀璨和身处现代文明之中的历史文化魅力,那正是南京在众多现代大城市中独有的“标识”魅力。

  作者:师擎

  (来源:南京日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