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他们遍布农村各地 "赤脚医生"刻着时代烙印(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15:59 温州新闻网
他们遍布农村各地"赤脚医生"刻着时代烙印(图)
当年背着药箱骑着自行车走村入户的赤脚医生。

  这些医生有需要时背上药箱走村串户为农民看病,空余时就要赤脚下田干农活

  上世纪六十年代,“赤脚医生”这一职业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应运而生。“赤脚医生”遍布农村各地,一部以赤脚医生为题材的电影故事片《春苗》,曾在全国放映。先不论电影的艺术性,却让不少人记住了赤脚医生那背着药箱穿梭在村头巷尾的身影。在当时特定的医疗条件下,赤脚医生为保障全民健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如今国家承认医疗改革不成功、不少人感叹“看病难”的时候,有人想起了几十年前像是邻居似的赤脚医生。

  “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今年7月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接受媒体采访时,抛出了让世人震惊的话。期间还有专家提出,取消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医改的一大失败,一边是农民看病难也看不起病,一边是赤脚医生部分转岗转业,浪费了大量的医疗人力资源。对农民来说,赤脚医生的存在,无疑就是一座让人安心的大医院,他们对普及农村卫生事业、解决农民缺医少药的困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赤脚医生的药箱里,虽然没有一件像样的医疗器械,但他们凭着手中的一个听筒、一枚银针以及一些民间土方等,解决了不少人的病痛。

  赤脚医生是时代的产物

  1965年,毛主席提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了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我市从1968年开始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969年6月,温州市郊茶山镇率先推广合作医疗。不久,合作医疗在全市推广,各县市相继有40%~60%的大队建立合作医疗,合作医疗社主要承担常见病的治疗预防保健。在那个时代,医科专家奇缺,国家高等院校又一时培养不出大量的医生,只能培训一批略懂医术的医生来应急。“因为当时合作医疗社的医生在空余时还要赤脚下田干农活,有需要时他们就背上药箱走村串户去看病,这种半农半医的形式被形象地称为‘赤脚医生’。”温州市卫生局原党委书记兼副局长、现任温州市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的毛汉涛对赤脚医生还是记忆犹新,“在1969年至1978年的十年时间里,全市共培训了5762名赤脚医生,其中通过考核执证的有2243名。虽然这些人学历普遍不高,但临床经验非常丰富,还得到群众的认可,在那个年代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学医是为了方便村民

  提起“赤脚医生”叶锡铭,在永嘉县桥头镇洛溪村可谓无人不知。记者前去采访时,村民还热情地给记者指路,“他做了二十多年的赤脚医生,谁有个头痛脑热的都会找他。”

  到了叶锡铭的家,记者还没开始采访,附近的一位村民就因为中暑,来找他帮忙了。叶锡铭拿出一根银针,为他放痧。

  在叶锡铭的家中,一个跟了他三十多年的药箱被十分醒目地摆放在柜子上,从做赤脚医生的第一天起,叶锡铭就绾着裤腿、挎着药箱走村入户,靠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和针筒及一些常用药品为村民解决病痛。

  其实叶锡铭的正业是老师,赤脚医生只是他的副业。说起当初做赤脚医生,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叶锡铭还住在偏僻的农村,那是个缺医少药的地方。当时,他母亲得了严重的气管炎,经常需要去医院打针,可是到最近的卫生院,都要坐渡船到对岸的临江镇(当时属于瓯海区,现在是鹿城辖区)。由于每打一次针都得跋山涉水十多公里,很不方便。于是,叶锡铭每次陪母亲打针的同时就留心学习医生的注射技术。掌握了注射技巧后,他就买来注射器,在家里练起了打针。“我连静脉注射与臀部注射都是在父母亲身上试验成功的。”叶锡铭会打针的消息在村子里传开后,村民纷纷找上门,请他帮忙。可是村民要看病还得上医院,他就无可奈何了!叶锡铭很心急,于是他有了要学医术的想法。他开始琢磨关于医学方面的书,以帮助村民看些头痛脑热的小病。

  赤脚医生在农村有优势

  那时候,我市卫生工作的状况是重城市、轻农村,绝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放在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则设在远离农村的城镇,而且交通非常不方便。真正深入到农村的医务人员很少,即使农民来看病,也往往遭到歧视和冷落。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永嘉县开始推广合作医疗站,叶锡铭参加了永嘉县卫生局举办的培训班后,通过考试开始悬壶济世的生涯。

  叶锡铭学医后,就在洛溪村里为村民看病,现年87岁的王良六是叶锡铭的邻居,他感慨:“这么多年,村里多亏有个叶医生,他还救了不少人的命呢!”

  叶锡铭回忆,多年前的一个凌晨,一位村民惊慌失措地来找他,说女儿头痛得厉害,怕是得了很重的伤风感冒。经过检查,叶锡铭给孩子开了些伤风感冒的药。之后,那户人家留他吃点心,才端起碗,那孩子头痛越发严重。叶锡铭发现她的瞳孔已经涣散,只好刮她脚底心,可是没有收缩,孩子的大小便也开始失禁了。“这是脑炎的症状,但是因为没有检测设备,只能靠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叶锡铭连夜将孩子送到温州的大医院,总算让孩子捡回了一条命。

  叶锡铭感触最深的是,在农村做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杂家,什么都要懂一些。“我们的医疗技术是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提高的。赤脚医生以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要会用中西两法,并能自己采、种、制中草药,所以技术比较全面。医科大学由于轻视实践,毕业生一旦到了农村,失去了原有的医疗设备条件,就更显得束手无策。赤脚医生反而有优势。”

  叶锡铭当了二十多年赤脚医生,家里的经济状况却没有因此而改变。“因为我们都是为村民免费服务的,一般只是帮忙打针、放痧,或者到山上找些中药,不需要多少成本。”当然,叶锡铭的热心,也受到了村民的尊重。那些被他救治过的村民,碰到孩子满月酒、家里造房、结婚等摆酒,也都会邀他到家里喝几杯;到了收获时节,也总会有村民送些自家种的瓜果鲜蔬给叶锡铭,让他尝尝鲜。

  农村需要完善的医疗服务

  “文革”结束后,农村进行体制改革,合作医疗的模式中止,赤脚医生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中一部分人自谋出路,改行转业。还有一部分人经过医生执业资格考试到正规医院做了正式医生,还有的搞个体行医,开起了私人诊所。市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毛汉涛说:“现在医疗单位无序发展,好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很薄弱,这是卫生资源的浪费,看到这些年医疗费用节节攀升,但农民一旦生病,要么在家里死拖硬抗,要么就因为看病而负债累累。对于农村来讲,不管医改的方向怎样,他们需要的是价廉而便捷的医疗服务。”“赤脚医生”在那个时代里,是适应当时的国情和社会背景应运而生的一股造福人民的力量。(温州都市报记者林一笑 实习生 乔宁)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