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楚放谈]老人修路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6:55 荆楚网-湖北日报

  张云宽

  鄂西某市山区有个叫关家湾的村落,住着19户68名农民。从湾里出山有3公里多路。长期以来,由于不通公路,他们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农副产品等,都要翻山越岭艰难跋涉。村民一直渴盼修条山村公路。可是,他们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去年初,湾里63岁的共产党员屈克松带头捐资修路,并有11位平均年龄达60岁的老人与他一道,在无炸药、无设备、无技术指导的艰苦条件下,肩挑手刨480天,终于修通了一条3.5公里的山村公路。

  屈克松等老人,本可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却毅然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坚持以自己羸弱的身躯挑起修路解难这份重任。他们的那股豪情与执著,委实让人肃然起敬。

  然而,在感佩这些老人之余,笔者也生出一些困惑:乡村开山修路,本是一种基础建设和公益事业,何以仅见老人们来奉献“余热”?面对老人们都能体察到的群众疾苦,一些行政部门和公职人员是否过于“疏忽”,是否有点“角色缺位”?

  群众利益无小事,而涉及乡村发展的“行路难”更是群众眼中的大事。体察这样的事并不需要有关部门和人员做过多的“调查研究”。面对眼皮底下的群众疾苦,有关部门和人员居然出现行政“盲点”,任老人们以年迈之身奋战一年有余,实在难以说得过去。

  或许有关部门和人员并非没有觉察,不过是感到畏难或者怕担担子而装聋作哑有意回避罢了。殊不知,忽视分内之事,推卸当然之责,其实质就是一种行政“缺位”,它伤的是群众的心,影响的是行政部门的形象。

  又或许有关部门和人员有更多“大事”需要解决,这些“大事”或许也可以给群众带来好处。但急民所急,帮民所需,需要我们帮民帮得更直接、更实在、更在点子上。“让群众在更好的环境下过更好的日子”、“群众把我们看作希望,我们不能让群众失望”,这是牛玉儒、张云泉等好公仆的掷地之声。上述老人们修路的背后,或多或少透出了他们对当地某些公仆的失望与无奈。我们只有深怀一颗爱民之心,真正想民所想,帮民所需,才能让群众少一些这样的无奈。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