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赌博式招生透支民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7:44 大众网-齐鲁晚报

  一批民办高校凯旋,部分国办高职折戟。今年的高职院校生源大战结果与往年相左,令一些教育界人士惊呼“民校一改往年夹缝中求生存的局面,被动变主动,而且这可能仅是个开始。”

  随着9月4日高等职业院校的最后一次补录,高职院校间的生源大战即将落幕。只要看看投档线,学校间的胜负立分:几家民办高校一志愿爆满,而且文理科最低投档分数线都
要比280分的资格线高100分左右;一些国办高职院校的成绩却多少有些“寒酸”,除了几所院校继续领跑外,有超过一半的学校投档线在280分左右徘徊,甚至个别学校还出现大面积缺额的现象,而这些学校有的在全国或业界是比较有名的。

  然而,记者经过调查发现,这个“开始”隐忧重重。

  失衡的“招生支出”

  一名国办职业学院的院长说:“民校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他说的做法主要是招生宣传的不同。如今的民办高校招生,在政策上享有与国办高职院校一样的待遇,都拥有国家统招计划。可“招生支出”却完全不同。

  我省一所有名的民办高校负责人曾毫不避讳地说,民校招生的法宝就是渗透,换句话说就是采用“人盯人”的战术,学校的招生网络遍布全省各个高中,几乎与所有毕业班班主任或学校教务处都有联系。整个暑假,民办高校的老师都要带着任务到全省各地招揽学生,各个民校派出的招生代表或从社会上招聘的招生代理,足足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据了解,我省一所中大规模的民办高校每年的招生季节,仅广告费就接近300万,另外招生代理的代理费(每招一名学生提成在400元左右,一般按每年招4000人计算),也不会低于150万元,如果再算上全体教师暑假加班的费用,这样下来,每年的招生成本五百来万元是平常的事。

  而据了解,传统国办高职院校招生费用每年在四五十万元左右,有些学校甚至只有10万元。

  与一些国办高职市场意识的缺失形成极端对比,民校招生火爆的背后,是为此背上的高额贷款。一些民校校长这样总结过自己的工作:借钱、宣传、还贷款。一位校长告诉记者,目前有超过半数的民校是在靠贷款生存、靠贷款进行大规模宣传。

  山东英才学院一位副院长解释,民校的宣传也有“红色警戒线”,即宣传总经费控制在当年学校纯收入的40%以下是比较安全的,一旦超过这个上限,民校的运转就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部分民校因为这样的原因而被淘汰出局。

  计划不够预科凑

  每到招生季节,绝大多数民办学校的校长都要为增加招生计划“四处活动”,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民校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然而招生名额总是远达不到民校的胃口,一些学校就无奈地进行一些“暗箱操作”。

  从民校录取报名开始,本报不断接到考生及家长的投诉。一学生家长反映,他的儿子今年被一所民办高校录取,负责在当地招生的工作人员称,只要考生报上名,就可享受与其他学生相同的待遇。结果等学生把钱交上,学校通知他因为教育厅提供的名额限制,他在第一年没有学籍,学校安排他到预科班学习,等明年参加考试后就有了“正式身份”。即便是真如学校所说第二年能拿到计划,这名孩子也已经被耽误了一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此进行操作的民办高校并非少数,仅8月中旬以来,记者就接到了涉及四所学校的类似投诉。一民校负责人坦诚地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总之是民校恶性竞争的结果,这样做等于饮鸩止渴,民校将会迎来更多的麻烦。”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错位”:部分民校面对蜂拥而至的新生不得不临时增加教室宿舍,甚至紧急招聘教师,而部分国办高职“无米下锅”。

  省教科所助理研究员曾庆伟常年关注民校的发展,他分析今年的高职院校招生形势时说:“重视宣传几乎是所有民办学校的共性。这提升了民办教育的社会影响,但不可避免部分民办高校走入片面追求社会效应的误区。目前我省民办教育发展参差不齐,部分民校社会影响不错,但实际教育教学质量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即使与一些普通的国办高职院校相比还有部分差距。”

  专业缺陷影响就业

  仅从学生的就业来说,一些传统学校的学生比较受欢迎,而一些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则并不抢手。一名职业教育专家认为问题的关键是:高职院校就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否则就会与本科教育“撞车”。目前很多国办高职院校在机械、电子、医药、会计、空调制冷、机床等专业上的优势是民校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的。而民校设置的专业很少涉及这些领域,大多将目光盯在外语、营销、贸易等这些短线专业上。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去竞争,结果可想而知。

  本报记者王振国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