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专题 > 正文

郑绵平:把自己奉献给了地质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12:20 新华网

  新华网西藏频道北京8月12日电(记者张晓松)作为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的负责人,郑绵平谈起青藏高原,谈起盐湖学,谈起地质工作,可以滔滔不绝。但是,作为一位典型人物,说到自己的时候,他却是显得格外沉默。

  是什么吸引他致力于盐湖学研究长达50年之久?是什么支持他70岁高龄仍然亲赴青藏高原考察?是什么让他把单位当成了家,把工作当成了亲人?我们来听听他的同事和家人
是怎么说的。

  学生李明慧:

  我的导师出生在

福建漳州一个普通的手工业者家庭。家庭的熏陶和正规的中学教育,使他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选择了艰苦的地质工作。

  郑先生长期从事科研,硕果累累,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按常理,他可以好好休息,到处作些报告,发表演讲了。但他仍然深入科研实践第一线,脚踏实地,不图虚名,不敢懈怠。先生的敬业精神,值得我终生学习。

  有一次,我拿着黏土似的样品去找郑先生,请教这个矿物的名称。先生拿起样品,看了看,尝了尝,说:"这是硼砂,有点甜。你尝尝。"他见我怕脏,就鼓励我说:"做盐类矿物研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品尝。特别是在野外,没有设备,品尝是很重要的鉴定手段。这是没有毒的,你看我身体这么健康,就是吃硼砂吃出来的。"

  健康的身体当然不是吃硼砂吃出来的,但他在野外经常靠嘴巴鉴定矿物,却是大家都知道的。郑先生的舌尖对盐类矿物非常敏感,这就像神农尝百草一样,是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助手刘玉霞:

  郑先生的脑海里,从来没有休息这个概念。即使70岁了,他每年还是要上几趟高原。出差回来,一下飞机,他总是先到办公室,工作到很晚才回家。

  平时在办公室,他也是不分昼夜地埋头科学实验,每天下午六点半回家吃饭,晚饭散步后回到办公室工作到十一二点,甚至通宵。我们这些年轻人有时加班到深夜,一看郑先生的办公室还亮着灯,谁也说不出"苦"了。

  在我们眼中,先生太累了,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但就是这样,他的时间好像还是不够用,总是行色匆匆。与他一起出差的同志总有一个印象,郑绵平一上车,说不了几句就睡着了,可下了车顿时就精神起来,一路说着直奔现场。

  郑先生曾说,对研究对象的专注、持之以恒,是一个人做学问的首要条件。

  熟悉郑绵平的人都知道,他不吸烟、不喝酒、不会玩牌下棋、不会"修

长城",也从来不会闲聊神侃,唯一的爱好是散步,但这也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许多人告诉我,郑先生在散步或是在上下班途中,往往不和熟人打招呼,别人也不便理睬他。因为一看就街道他在想问题,所谓一心不可二用,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你和他打了招呼,反倒会影响他的思绪。

  同事张永生:

  郑先生为什么总上高原?他对那里有感情啊!

  我们研究的盐湖大多分布在环境恶劣的高原、荒漠地区。如果能够合理开发这些地方的矿产资源,就可以支持工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为此,郑先生一直坚持走从勘探到开发再到市场化的科研道路,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主动为西部地区发展出谋划策,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

  他长年为西藏阿里地区的茶拉卡硼砂矿当参谋,搞规划,使这个矿的产值连年翻番,效益大增,上缴的税款占了专区财政收入的一大半。为了表达谢意,有一年,专区政府特地奖励给了郑先生2万元钱。这笔钱,本来是他劳动所得,受之无愧,但郑先生说他是共产党员,帮助藏区人民致富是他的分内事,说什么也不肯接受。

  郑先生心里始终关注着高原地区藏族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经常对我们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长年工作在牧区,有一个心愿未了,就是等我们的效益好了,一定要拿出一些资金,在当地建立一座'希望小学',使当地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每次进藏开展野外考察,他都会拿出自己的工资,买来很多的糖果,还有鞋、袜等生活品,遇到当地藏族孩子,就送给他们。这些事情似乎微不足道,然而些许小事,积累多了,也是一面面的镜子,可以折射出他对于西藏这片土地的热爱。

  女儿郑越:

  从记事起,爸爸就总是在出差,所以我和弟弟可以说是妈妈一个人带大的。妈妈也是一位有自己专业,自己事业的职业女性,可那大量的家务琐事,常常搞得好强的她身心疲惫。

  和现在的父母们不同,当年的父母们拿不出太多精力去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爸爸连见我们一面都很难得,教育又从何谈起呢?今天,爸爸常常深深地自责,当年对家庭付出的实在太少了。

  想想那时爸爸对我们姐弟俩采取的教育方式,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只要肯学习,条件允许的话,我们给爸爸提出的各种要求他都尽量去满足。

  父亲这辈子是完全地把自己奉献给了中国的地质事业。难得抽空回来和全家团聚的他,为了留下难得的快乐时光,每次探亲回来总不忘借个相机,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我们家有限的美好时光。而今,再次翻开这一张张

老照片,才真正体会到爸爸对家人的那一片爱心……

  相关专题: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