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快乐生活”的开创性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17:12 东方网-文汇报

  苏军

  ●较长时期以来,社会对少年儿童的期望往往把砝码压在学业上,甚至出现了以学业好代替一切的现象,使得不少孩子学业上是一个佼佼者,而在生活上却是一个失败者:拼命学习,却不懂得生活,或根本不懂得怎样生活

  ●“快乐生活”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不仅对当今的少儿是一大福音,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指标。它对“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了完整的诠释;深刻揭示了教育价值的内涵;尊重了生命存在的方式

  ●要让孩子快乐生活,成人和社会的担子并不轻。因为,这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欣赏孩子懒惰,也不是培养孩子个人第一,更不是不管他人想当然,享受至上。相反,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健康的指引

  暑假期间,有单位以“学生眼中的暑假生活”为题,作了一次通过网络和社会的咨询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的上海孩子首寻不开心”。

  这里暂且不论这种调查的认可度,也不计调查涉及多少学生,但有一点倒可以肯定,目前城市大多数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快乐,即生活带给他们的幸福。最近,“知心姐姐”卢勤在上海进行中国平和知心家庭全国巡回演讲时曾说,现在的孩子缺什么呀?成人得出的答案往往是“缺钙”、“缺钱”。但她认为,最大的缺失是“缺笑容”。缘何?她进一步分析说:“在中国许多大城市,孩子们的物质生活相当优越,却难得看见他们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微笑。拍集体照时,如果不喊‘茄子’或‘田七’,他们就不会开怀大笑。孩子们不会笑,是因为他们不快乐。”

  这不由得使笔者想起不久前,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出席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少先队员时说的一段语重心长的话,他殷切希望全国各族少年儿童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胡锦涛总书记说的“快乐生活”,据一些老资格的少儿教育工作者称,这是历年来所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少先队的祝愿中最新的一句话,说出了当前全国小朋友在身受高负荷高压力境况下最迫切的心愿。胡锦涛总书记的祝愿,不仅情深义重,而且意味深长,蕴含着精辟的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较长时期以来,社会对少年儿童的期望往往把砝码压在学业上,基本上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人们在意的是升学率,家长关注的是学业成绩,很少顾及孩子的感受,甚至出现了以学业好代替一切的现象,使得不少孩子学业上是一个佼佼者,而在生活上却是一个失败者:拼命学习,却不懂得生活,或根本不懂得怎样生活。这是同片面导向有关的。

  现在,“快乐生活”一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不仅对当今的少儿是一大福音,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指标。

  快乐生活,首先对“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了完整的诠释。对少年儿童来说,学习是成长的要素,是伴其终身的事业,因此勤奋学习是成长之源。然而,这种学习,也必须架构在生活的范畴里,学习生活是所有生活的一部分,离开了生活,就没有学习的物质基矗另外,学习本身也是一个涉及到情感的高级活动,与生活幸福指数是相关的。现在的孩子不快乐,在很多时候是以过分、过重的知识学习“剥夺”了他们正常生活的权利。一些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将学习成绩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束缚孩子心灵和手脚的绳索,使一些孩子一进校门就永远失去了生活的快乐。当一些孩子不堪重负,以命相挣,甚至出现悲剧时,家长才认识到生活的意义,可那已为时过晚。

  快乐生活,深刻揭示了教育价值的内涵。胡锦涛总书记说的“快乐生活”,既是对少先队员的希望,更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多少年来,人们往往把教育的功能定位在成才上,以成才的数量与质量当作教育的唯一追求。在应试教育中,更是用短视、偏见、浮躁和近利的误差之尺来丈量教育,久而久之,教育被过多地染上了功利色彩,这恰恰违背了教育的本义。快乐生活,是教育本义的回归与自醒。教育,不止是培养一群精英,瞄准几个尖子,而是要培养整个一代人;不仅要让学者成其术,而且更要使其乐于行。培养出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不会尊重别人的生命的病态高分获得者,这才是教育的悲哀。显然,教育出一大批心态健康、会生活的自食其力者远比造就几个高分的尖子来得有价值。在快乐生活面前,是不是该彻底反省狭隘、偏颇甚至有些离奇的教育观?

  快乐生活,尊重了生命存在的方式。生活,是孩子学会成长的天地,人为地拔高,非但不快乐,而且会产生逆反情绪。根据国际儿童游戏权协会(IPA)近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一个由专家和名人组成的委员会推荐了32件在10岁前应做的事,希望孩子们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自行从这个“大名单”中勾除一项。在10岁前应做的32件事中,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上种水芹、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等均在其中,也许这在不少成人看来,是多么低级,但这恰是孩子的生活。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评判孩子的生活,也不能用成人的生活代替孩子的生活,更不能用成人的观念抹杀孩子的生活。生活,人人有份,但并非人人一样。前不久,著名儿童文学创作家秦文君到无锡参加调研时发现,孩子们最希望假期里面做的一件事,是选择到快乐心理俱乐部进行快乐活动。他们觉得自己不快乐,易受伤。

  诚然,快乐生活,正是勤奋学习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的前提。让孩子快乐生活,成人才会快乐,整个社会也会更和谐。

  要让孩子快乐生活,成人和社会的担子并不轻。因为,这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欣赏孩子懒惰,也不是培养孩子个人第一,更不是不管他人想当然,享受至上。相反,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健康的指引。

  说到底,要培养孩子生活的勇气、生活的技能、生活的胆略、生活的智慧;要培养孩子生活的底气、生活的文化、生活的品位、生活的意义;要培养孩子生活的爱心、生活的义务、生活的责任、生活的使命。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具有责任,这才是“快乐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

  (作者为本报记者)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