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社会记录:北京限制人口进入无疑建造一座围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13:40 央视社会记录
社会记录:北京限制人口进入无疑建造一座围城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毛寿龙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社会记录:北京限制人口进入无疑建造一座围城

街景


  北京市发改委就“十一五”规划向市民征集意见,在集中体现“集体智慧”的11条建议中,基本上体现着3大民意,其中一条就是减少低素质人员进京。央视《社会记录》就限制北京低素质人口与众专家进行讨论,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阿丘:最近,有个消息在一些报纸网站上,显得十分惹眼,甚至可以说是很刺眼。

  影像:报纸、网站上对限制低素质人口进京的报道

  主持人阿丘:限制低素质人口进京,这是怎么回事?我看了一下报纸,这个意见是前不久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一群人在讨论北京人口问题时,发表的观点。就是这个东西,限制外来人口,这个话题招来的问题很严重,很多人很生气。这些人,包括不住在这座城市里的外地人,也有像我这样住在这座城市里的外地人,还有祖祖辈辈住在这座城市里的老北京,有些也很不高兴!

  影像:网站上对限制地素质人口进京说法的批评

  主持人阿丘:说实话刚听说这东西,我还有几分不大相信,您说这样的说法,不是明显在破坏咱们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什么叫低素质?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您凭什么限制人家到自己国家的首都来住住?

  影像:报纸,限制北京人口建议

  主持人阿丘:出于诧异,出于好奇,出于不愿意相信,我问了北京的同事,……他们也很生气,说这不能代表他们的意见,顶多就是一部分人的意见,是误会!可这意见就堂堂正正地在报纸上摆着呢,上面说得清清楚楚,这是为了针对“北京人口膨胀问题”,为了十一五规划!从北京市发改委组织的北京市民建言会上发出的声音。

  影像:北京市民建言活动幕后

  解说:将要跨越2008年

北京奥运的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百姓建言活动,吸引了众多北京市民的关注和参与,这次建言活动是首次向市民征集对北京整体规划的看法,征集的主题涉及人口控制、就业、交通、节能、等多个与市民密切相关的内容,对于征集的市民建议,相关部门进行归纳整理后,一部分将直接吸纳进十一五规划,还有一些将分类汇总到有关部门,为今后决策提供依据。

  影像:北京市发该委规划处处长梁义采访

  梁义:因为我们现在要建设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你规划本身就是一个,应该说是反应民意,那么解决新闻问题这样一个规划,那么老百姓生活在这个城市里面,他因此说对一个城市里面,他们生活面临的一些问题怎么解决,应该说他有自己的想法…

  主持人阿丘:您听明白了吗?这次建言会就是发改委为了这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征集民意的,即使不被采纳的意见也要被当作制定规划的参考,可见,这次会议的意义非凡啊!

  影像:北京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梁义采访

  记者:您注意到这一条建议了吗?

  梁义:这个方面也有的代表提出来了,但是作为我们来考虑,把人口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口来考虑,就是没有分成京内和京外。因为从北京城市发展来说,建国初期是四百万人,现在都一千六百万了它不单单是原著居民,实际很多也都是所谓的按原来的来进行划分的话,所谓外地人

  主持人阿丘:关于限制低素质人口进京问题,北京市发改委觉得不科学,可在报纸上登出来了,而且还有4条限制的方法,说实话,我这心里还是说不出的别扭,在北京漂了几年,我真把北京当成家了,就算平时听人说外地人的种种不是,闲言碎语的,也不当回事,可这报纸毕竟不同于拉家常啊。

  影像:《中国青年报》对限制低素质人口进京报道

  主持人阿丘: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建言会的市民代表又是怎么选出来的呢?

  影像:“十一五”计划市民建言会幕后

  解说:在网上公开的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流程中。征集民意被放在第一阶段。由北京晚报等媒体向社会公众问计。从7月22日开始,《北京晚报》刊登向市民问计的启事,征集向十一五规划建言的四十名北京市民代表。第一个征集的论题就是如何减轻北京人口压力。在短短一周多的时间内,共收到手机短信五千四百余条,信件两百余封,两千多名市民通过手机短信、网络和信件等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七千多条。《北京晚报》就是在这些短信和其他方法的意见中挑选淘汰,最终选择了40位比较有素质,不会仅仅用情绪来说话的市民代表,发出了参加人口建言会的邀请函。

  主持人阿丘:八月六日,星期六,上午八点半,四十个接到邀请函的市民代表走进北京的新闻大厦,发表了他们对于北京未来五年的人口发展的理念。他们中有外地人,有北京人,外地人中有事业成功的,也有奋斗的北漂。我们找来了当时会议的一部分记录,大家不妨一看。

  影像:“十一五”规划北京市民建言会现场资料

  会议主持人:近几年北京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人口也是迅速的膨胀,目前据我们所知,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一千五百万,而且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前四年,北京平均每年增加常住人口三十多万人,人口的规模是高速膨胀,这给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与会代表退休干部江仑:目前外地户籍人口大量自由无序的涌入北京谋生,是造成北京人口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应当说这一原因已经深刻的影响到我们这座城市的能源、交通、就业、社会治安、环境治理等诸多方面是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

  与会代表市政协委员孙琪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平等,我们应当在政策法规生活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作为首都一定要保证来京打工人员的心情舒畅。

  与会市民代表退休干部尹冀芬:每年几十万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想留在北京工作,造成人口压力,应该除特殊需要,应该取消企事业单位的留京户口指标,鼓励招收北京籍大学生

  与会市民代表个体工作者邵林:政府给予市民待遇和优惠政策很多,就北京市民而言从入学、就业、医疗保险到生活补贴等方面都是全国许多城市所不敢奢望的。这类人最多,而且绝大多数生活得非常艰苦,可依然坚守在此不肯离去,只因为在北京生存比故乡容易

  与会市民代表自由职业者王耕 :首先北京只是政治文化科学教育中心,不承担其它功能,不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解决,不以就业为指标,一系列和北京功能不相适应的社会责任不承担。这是别的城市的事

  与会市民代表自由职业人闫玥峥:不支持北京市限制人口的做法,开放和公正是当代中国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之一,

  与会市民代表建筑监理王刚:我们要阻断文化素质不高的,没有社会公德的人,一定要对这些人说不。从而使那些不具备文化素质和社会公德的问题人员在北京没有立足之地

  主持人阿丘:会议开了半个小时左右的时候,23岁的王刚发言了,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要限制流动人口进京,应该以素质为指标。由于在会议上的录像资料有限,我们特意去采访了他。

  影像:与会市民代表建筑监理王刚采访

  王刚:觉得可能有一点兴趣,就发了个短信过去。

  记者:当时发短信发的是什么内容?

  王刚:我当时发短信的内容和建言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相似的

  记者:主要是?

  王刚:主要是最主要的就是我提出来的限制一部分外地人口进京,这个是最主要的,因为大家都是老百姓,你每天出行肯定依靠公交系统比较多,你上车之后你发现很多人都横七竖八地站着,敞胸露怀,甚至有的人可能都几个月没洗澡了,或者是有的人身上全都是土,还在你身上蹭来蹭去的,我觉得这样好像有点难以接受,他确实有一部分人的整体素质相对比较差,这是我觉得大家都不用避讳的,这也是现实。当然我坚决反对用文化水平来衡量这个人的素质,因为我想进京的人口应该主要控制他的整体的素质,而不是要控制他的文化水平。我觉得这样做才是真正的侵犯人权。

  记者:什么样的人是整体素质比较低下?

  王刚:就是说他没有目标,他到北京他不知道他自己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也没有确切的目标,我要找什么样的工作。

  记者:也就是咱们所说的盲流?

  王刚:也可以这么说。

  主持人阿丘:在我们的采访中,王刚对于低素质的阐述不是很确定,他说这是他的一种直觉,而且这样的观点他相信很多北京人都是心照不宣的。至于如何实施,还是需要专家们去讨论制定,什么样的人该来,什么样的人别来。

  影像:与会市民代表北京市市政三公司办公室主任陈兵采访

  陈兵:我觉得没有目标就趁早别来,来了以后对你一点儿好处都没有,对北京也没有什么好处。

  主持人阿丘:陈兵,北京市市政三公司办公室主任,他也提出不能让外地人无目的地无秩序地进京。

  影像:与会市民代表北京市市政三公司办公室主任陈兵采访

  陈兵:你得有一定的目的人家干事都有目的,你盲目的来了以后,你怎么创业?甚至有可能一两年也找不到工作的也有,有的是找到工作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

  记者:我相信每一个来北京的人都有愿望的…那么您怎么想办法阻止他们呢?

  陈兵:这样就属于他一厢情愿了,他光想来,但是没有人接收他,这得需要宣传或者劝导,实在是像这种长期找不到工作的,没法生活的,你还不如找一个比较小的城镇更发挥你的(作用)。

  影像:与会市民代表自由工作者邵林

  邵林:这种做法就是人为的把这个人类群体划分等级了。

  主持人阿丘:邵林 ,山东人, 三十一岁,他来到北京快八年了,现在在创业阶段。

  影像:与会市民代表北漂邵林采访

  邵林:在北京有好多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也是觉得在北京还应该有前途,在北京还应该有所发展,因为北京的整体经济环境好,比地方的机会要好,不光是我,大多数来北京的人都这么想。

  影像:与会市民代表某公司行政总监李国新采访

  李国新:感情上肯定是不好接受,不舒服,但是如果你要真正的理解北京已经面临的压力,他很清楚。

  主持人阿丘:李国新,北京人,某公司行政总监,曾是国家机关法律工作者。

  影像:与会代表某公司行政总监李国新采访

  李国新:而且他不是完全从一己之利来考虑问题的话,如果他了解很多,北京现在人口压力很大,北京的资源非常短缺,北京已经是超负荷运转,他不是个人的圈子来考虑问题,那么他就会理智的考虑,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觉得考虑问题的话,一定要设身处地,一定要感同身受,一定要换位思考。

  影像:与会市民代表自由工作者闫月峥采访

  闫月峥:实际上很多人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以素质来衡量,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阿丘:闫月峥,北京人,自由工作者。

  影像:与会市民代表自由工作者闫月峥采访

  闫月峥:一方面是文化认同,一方面还是在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很正常。我本人不同的是,我也在追求我的利益,名缰利锁是一般人很难摆脱的。选出来的代表相对而言有一定的素质了,竟然还持这种观点,感到很无奈。

  主持人阿丘:您听听这几位与会代表的话,观点也不完全一样。对素质的衡量也是难以决断。而且能源缺乏是不是就能成为限制外地人进京理所当然的理由,会上当时就有人表示不同意。

  影像:与会市民代表戏剧导演孟京辉会上发言

  孟京辉:北京市越来越多的人口,就从越来越多来讲,我觉得不是问题。我感觉还不够多,应该更多一点。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越多了以后,它自然形成一个金字塔,然后有很多人在北京就混不下去了,该走就走了。所以我觉得北京人这个概念,我觉得有一点点的狭隘。

  影像:与会市民代表某文化公司研究人员会上发言

  蒋永兴:在改革开放接轨世界的经济大潮中,上海能够海纳百川、力争上游,为什么作为首都的北京却不能首当其冲、一马当先了呢?

  会议主持人:看来蒋先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但是我们今天之所以要进行关于人口方面的探讨,就是因为在人口高速增长的背后,在北京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是资源之痛

  影像:北京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梁义采访

  梁义:所谓低素质的人,你肯定是从网上看的,他们把它列为一个题。所以有的人说什么是低素质,是不是你学历高就是高素质,我觉得这个概念不科学。

  主持人阿丘:我想,现在大家基本清楚了,为了面对北京越来膨胀的人口,规划好未来五年的管理,发改委组织这样一个会,代表是委托报纸随机选择的,意见是大家讨论的,每个人陈述的时间比较短,想得到的领域虽有切身感受,但不见得是清晰的,全面的,这里面出现什么样的意见都有可能,事实上,代表们的观点也没有达成一致,政府部门也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论证。不是什么既成事实,不会伤害谁的实际利益。可是,我想,很多伤害,即便不是实体的,成形的,也足以让人疼痛。话到此处,我想说的倒是这“讨论”二字,我不是反对讨论,但是我拿着这张,北京很有影响的报纸,看着上面的这写文字,我就在想,我们的讨论,是不是应该有一些前提,而这些前提也许应该,是我们不能讨论的原则。

  影像: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毛寿龙采访

  毛寿龙:我们民意是很重要的,需要有更多的广泛性,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程序来表现出来,尤其是凸现他的公共性,去掉他的狭隘和局部的意见,这是民意本身不能去侵犯权利。

  主持人阿丘: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影像: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毛寿龙采访

  毛寿龙:如果我们以民意为基础,侵犯一部分人权利的,有可能使得这个民意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今天是损害这个人的利益,明天损害另外一个人的利益。一百个人,九十九个人决定可以损害一个人的利益,那么一百次下来,有可能一百个人全部是受害者。如果这个政策出台,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他只会觉得北京是很不讲理, 成国际笑话了。连中国自己人都容忍不了,还想容忍全世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不可能了。我们以前曾经有一个市长,跑到国外去,那儿的市长会带你去看他们那儿贫民窟。他说我们这个城市有很富的地方,有很富的人民,有很有礼貌的人民,但是我们也有很多贫穷,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我们的市长就会问他,你能不能把他清理掉。他说我们没有权利这样做,我们只是在想办法,让他们过得更好一点。就是公共政策要面向每一个人,不能去面向一部分人,而且是以群体的名义。

  影像:北京的城市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周一至周五22:05首播,次日4:40,16:30重播

  Email至shehuijilu@vip.sina.com或shehuijilu@vip.sohu.net提供新闻线索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