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深圳变化只能用“巨大”形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15:07 深圳晚报

  市民纷往市博物馆参观“记忆深圳”实物资料展发出由衷感叹

  深圳变化只能用“巨大”形容

  本报记者方勤报道今天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周年纪念日。昨日上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市博物馆承办的“记忆深圳—《深圳改革开放史》实物资料展”在市博物
馆揭幕,市民群众和外来游客如潮水般涌向市博物馆,参观这些见证和记录深圳经济特区25年风雨历程的近1000件实物资料。抚今追昔,许多观众感慨万千,老一辈深圳人更是动心动情。

  留住一代打工者青春记忆

  昨日,参观展览的一对母女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母亲和女儿身穿类似唐装的裙子翩翩而来,母亲刘荷花对记者说:“今天是深圳人的节日,我和女儿穿着自己裁制的民族服装前来,表达喜庆和祝贺之意!”她指着展柜里陈列的打工妹的生活用品说:“这是我捐给博物馆的,包括枕头、漱口杯、梳子,还有我们梅州女孩爱穿的木屐和洗头用的茶芙。”1986年来深圳打工的客家女刘荷花,当年是新乐小汽车出租公司的一名会计员,多年来她一直保存着当年用过的东西。2003年从本报看到市博物馆筹备的《深圳改革开放史》展缺乏20世纪80年代的打工用品时,她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多年珍藏的10余件生活用品捐出来。“现在我从打工妹变成了会计师,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我忘不了过去,谢谢博物馆把我们一代打工者的青春记忆留住!”刘荷花说。

  内心感到一种震撼

  在市钟表配套市场工作的李新峰是展出的上世纪80年代深圳市民用的税务券等票证的捐献者。“这是我在中国银行用100元港币换成29.44元兑换券的证明,当时的深圳人去国贸、友谊商场买香烟、化妆品等进口货,都必须用港币或兑换券购买。”1978年来深的李新峰还向市博物馆捐献了1980年至1988年的深圳地图、1978年至1982年的特区边防证等实物,他情不自禁地讲起了一个经历特区25年巨变的深圳人的感受:“那时候,从广州到深圳要坐3天3夜的汽车;深南路泥泞不堪,从南头到深圳市区要坐4个多小时公交车。现在广深间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走滨海大道十来分钟就从福田到南山,这25年的变化,只能用巨大来形容!”李新峰说,看了这个展览,对25年来特区沧海桑田的巨变体会更加深刻,内心感觉到一种震撼。

  “做一个深圳人真骄傲”

  “这个展览的意义在于,让深圳人有机会回过头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毛少莹说,展览呈现的小平南方视察时在深下榻的房间以及小平南方讲话、《东方风来满眼春》等文献资料给她留下最深的印象:“这个展览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怎样评价25年深圳改革开放史,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怎样评价中国改革开放史,这是对中国现代历史有影响的25年,因此深圳人要好好研究自己的历史,要好好珍藏25年里留下的宝贵史料。”毛少莹表示,由市民捐赠实物继而展出的形式非常好,能增进市民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在对这座城市的历史进行重新构建和解读中,认同自己是一个深圳人。

  “以前觉得深圳没什么历史可言,现在看了这个展览,真是为做一个深圳人而骄傲、自豪,也对当年拓荒牛们的精神而佩服不已!”实验学校的“小义工”邓声说。

  让孩子看看特区人走过的路

  昨日的参观者中有不少年轻稚嫩的面孔,他们也和中老年观众一样看得入神。高女士带着5岁半的儿子来参观。“很难想象特区早年的高楼大厦就是靠这些残旧的泥瓦电工工具建造起来的,建设者们真了不起!”高女士说,“带孩子来看的目的,是想让他了解深圳的过去,看看老一辈深圳人吃过的苦、走过的路。”

  这些展示着特区25年发展历程的实物勾起了人们对往昔激情岁月的记忆。本报记者冯明实习生宋琦摄

  作者:本报记者方勤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