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还没找到可以原谅的理由 本报读者眼中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9日02:02 都市快报

  这是全民族永远的伤痛,这是全民族的共同记忆。60年过去了,到底现在大家对抗战有什么样的感受和看法?在昨天都市快报举办的“与王选面对面”主题演讲会上,都市快报对听众作了一次小小的调查,回收到50多份问卷。

  听众对于其他问题回答各异,但在“你心里已经原谅日本的侵略了吗”这一问题上,所有的回答都是“没有”。

  60年前,先辈们与日寇作战。今天,我们与遗忘作战。

  问题一:王选的演讲让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内容?

  楼肇庆(男,47岁,教师):日军细菌战在浙江的范围如此之广,以前不了解,听了演讲后才有个全面的印象。还原历史真相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做的,每个人都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高灵(女,26岁,室内设计师):对于日军细菌战我国还拿不出系统、完整的资料和证据。

  吴汝君(男,36岁,工程师):每个死去的人都应该得到尊重。文化大省应包括牢记历史,每个人奉献自己的力量。

  周海锋(男,27岁):王选说,让受害人的历史留下来。

  陈梦佳(女,12岁,学生):对于千千万万的受害者,讨回公道的最好办法是搞清历史,不要让他们死不瞑目。

  范耀堂(男,79岁,退休教师):我们这一代要把日寇的罪行告诉下一代,不能让它中断了。如果中断了,就不能说我们已经战胜日本军国主义。

  张波(男,24岁,酒店管理):王选讲得深刻。听完才知道自己作为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这么无知。

  许军(男,33岁,公务员):王选说苦难是财富,有道理。对于细菌战我们了解得并不充分,我们太无知了,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王倩(女,24岁,教师):衢州5万人以上感染鼠疫,很多人被芥子气残害,全身溃烂。

  李美娟(女,64岁,退休工人):王选率团赴日打官司,向侵略者讨回公道,这很不简单,她是我们女性的骄傲。

  章连件(54岁,男,摄影师):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更加痛恨日本鬼子。

  鲍仕松(男,47岁,银行职员):印象最深的不是演讲内容,而是王选真挚、坚韧的民族精神。

  问题二:抗战胜利60年了,您认为我们还有没有必要继续挖掘、研究抗战历史?目前的抗战史教育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

  周海锋:完全有必要。学校的教科书应该补充一章日军使用生化武器的内容。

  楼肇庆:完全有必要。首先应该让年轻人了解历史。

  梁清华(女,34岁,教师):有必要。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教育,不回避中国在抗战上的失误,以史为鉴。

  吴海君(男,36岁,工程师):很有必要。要让我们的后代牢记中国的苦难,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许军:没有必要再挖掘了。最重要的是让日本承认已经非常清楚的侵略历史。在历史教育上,要让大家明白,爱国只能用行动来表达。

  陈奕(男,23岁,销售):十分有必要。而且必须做到全面、客观,切忌隐瞒和欺骗。

  陈智馨(男,63岁,退休干部):有必要。目的在于教育下一代,振奋民族精神。

  章连件:抗战历史要年年讲,让子孙万代永远记住这段血泪史。

  李号立(男,36岁,工业设计):碎片无法拼凑成完整的历史,需要对抗战史作专门、成体系的研究。

  张波:不仅有必要,而且是必须的。教育要从小抓起,我觉得自己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很少。

  王金生(男,71岁,退休):八年抗战是中国人民遭受苦难的八年,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八年。这段历史要一代代教育下去。

  朱伟青(女,36岁,教师):很有必要。抗战史教育应该花大力气在青少年上,因为他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几乎是空白。

  袁志豪(男,11岁,学生):有必要。小学和中学的历史教育应该加以改进。

  范耀堂:抗战史的教育应该更具体地揭露日寇的罪行,多反映中国人民所受的苦难。

  陈梦佳:我们要清楚历史,对日本不要盲目地恨。

  朱校梅(男,53岁,供销)有必要继续挖掘。比如,萧山坎山镇曾发生大规模的交战,血染红了西小江。

  问题三:抗战对您来说,更多的是沉痛还是自豪?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周海锋:沉痛多于自豪。所有中国人一定要团结。

  应敏(男,13岁,学生):在沉痛中自强。

  陈梦佳:更多的当然是不能言语的沉痛。抗战胜利是我所自豪的,只是伤害已经留下,无法忘却。不过今天中国强大了,不像过去那样好欺侮了。

  王金生:抗战胜利让人自豪,但过去的灾难让人沉痛。我们一定要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

  Peggy(11岁,学生):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耻辱。国力弱日本人才会来打嘛。

  高灵:痛并自豪着。自强富国才是根本。

  朱伟青:更多的是沉痛。毕竟八年抗战中国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我们不能轻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余,同时一定要振兴中华。

  楼肇庆:沉痛。国弱必受欺,强国是必由之路。

  王基玮(男,72岁):沉痛。日本的侵略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

  王倩:沉痛。中国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同时在原则问题上态度要强硬。

  高晗(女,28岁,销售):沉痛与自豪并重。

  陈奕:沉痛。过去我们自身的弊病给了日本侵略者可乘之机。我们要克服小民意识,为国奉献,不要再被自己打败了。

  罗荣福(男,40岁):沉痛。我们应该牢记国弱被欺的道理,将来强大了,也永不称霸,维护世界和平。

  来凯杰(男,31岁,工程师):沉痛。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自强创辉煌。

  许军:当然是沉痛。我们要知道,落后是耻辱。

  吴海君:更多的是沉痛。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闭关自守,要向发达国家学习,成为世界强国。

  王青森(男,23岁,自由职业):自豪多于沉痛。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弱国了。沉痛的是,抗战时汉奸太多,伪军太多。战后我们以德报怨,而不是恩仇必报,导致历史问题清算不足。

  问题四:日本首相最近就战争作了道歉。您在心里已经原谅日本的侵略了吗?如果没有,在什么情况下您会原谅?

  张波:小泉的道歉是场作秀。目前我还找不到可以原谅侵略的理由,我想也许永远也找不到。

  李号立:没有原谅。日本应该告诉国民战争的真相。

  鲍星泉(男,18岁,学生):永远不会原谅,侵略没有理由原谅。

  韩福元(男,自由职业):一个不懂得反省的民族是不值得原谅的。

  胡国楠(女,12岁,学生):没有原谅。因为有些侵略者不道歉,而一些侵略者仍是他们国家的英雄。

  林绍晶(男,73岁):口头上的道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具体行动,解决了慰安妇问题、教科书问题、细菌战问题等,我才会原谅。

  李锦发(男,70岁):家父也是细菌战受害者,要说原谅必须谢罪。按现在日本的所作所为,多年后难保军国主义不会复活。

  王金生:日本首相是在压力下作了表面的道歉,根本不够。应当对受损害的中国人民作出赔偿。

  黄诗烨(女,12岁,学生):我永远不会原谅侵略,哪怕日本赔钱我也不会,因为金钱是买不回生命的。

  范耀堂:小泉的道歉只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可以说是零。目前日本右翼势力猖狂,篡改历史,欺骗下一代。

  陈梦佳:这么多的伤害,不是什么道歉能弥补的。首先要停止参拜靖国神社,否则无法原谅。

  王基玮:形式上的道歉是不够的,必须拿出行动。

  梁清华:道歉可以说出口,也可以收回。我觉得国人不必在日本是否道歉上抓住不放,关键是日本要依照国际法来处理战争遗留问题。

  鲍仕松:道歉和原谅不是我关注的,关键是怎样才能让日本人从内心服我们。

  王青森:要原谅日本必须做到这几点——设立战争赔偿基金,将历史在教科书上写清楚,对右翼政客进行清算。

  罗荣福:只有日本右翼组织消亡了才会原谅。

  陈奕:没有原谅。除非日本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不再在东海、台湾等问题上有错误的言行。

  问题五:您最想对日本政府说什么话?梁清华:世界是一体的,国虽有强弱,但人权平等,人格尊严没有优劣之分。尊重他国就是尊重自己。

  李号立:战争罪行不只是日本的耻辱,这是整个人类的耻辱。日本人同为人类的成员,有责任一起防止战争再次发生。

  张波:该反省了,停止拜鬼,正视历史吧!为了大和民族的子民,政府应该勇敢面对历史。

  韩福元:无言以对。

  林绍晶:真诚向德国学习,拿出得人心的举动。

  范耀堂:正告日本政府,想搞军国主义再侵略他国是绝对行不通的。

  陈梦佳:我真不想再有战争,希望日本政府顺从天理,及早醒悟。

  周海锋:我们不会只有一个王眩

  陈智馨:赶紧放下架子,真诚认错。

  马年庚(男,62岁):经济上平等互利,军事上不对中国构成威胁。

  王青森:日本天皇应勇于承认战争罪行,承担道义上的责任,日本政府应承担战争罪行的责任。

  吴海君:日本文化中缺乏仁义、关爱等基本道德伦理观念,日本右翼势力强大,根源就在于此。如果日本文化能够纠偏,向德国学习,反过来会得到中国及亚洲人民的尊重。

  蔡智文(男,33岁):诚恳认错,言行一致,全力解决历史问题。

  吴晓红(女,48岁,农民):彻底反省才能达到两国世代友好。

  高晗:虽然两个不同国家对战争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必须尊重历史,还原史实。

  朱强荣(男,52岁,工人):要和平,不要战争。反省历史,严防日本右翼法西斯力量抬头,好好为亚太和平作贡献。

  陈奕:正视历史,共建一衣带水的友好关系。(记者陆晨阳 都市快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