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CCTV《第一时间》:马斌读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9日10:43 CCTV《第一时间》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欢迎您第一时间听马斌读报。

  今日头条我们来看看关于存钱的两件事。

  取个现金、办个小额转帐什么的,是百姓寻常事,但在广东,这平常事却变成了难事。《信息时报》说,广东增城的 陈先生在农行办理业务,排了半个小时,寻思着钱不多,
应该很快就办完了吧,结果,工作人员说:我们这,只受理3000 元以上业务,3000元以下,到支行吧。陈先生一算,离这2里多地啊,这不耍用户吗?!无独有偶,广州的王小姐到建行 办业务时发现,门口赫然是立个告示:“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9点到10∶30办理1000元以下现金业务。”这一算, 一天就给小客户一个半小时。陈小姐着急啊,可急也没用,银行照样是过时不候。

  《信息时报》也追加了条评论,《银行服务不能“嫌贫爱富”》。

  《半岛都市报》也问了同样的问题:《是差别化服务还是嫌贫爱富?》文章认为,银行是有垄断色彩的行业,不能将 “盈利”作为自己的目标,何况,靠打压低端客户,达到扩大高端客户的行为,已经背离了“服务”宗旨!最后它做了个比喻 ,把银行比作牧羊犬,说:只有真正狼来的时候,就是外资银行来了的时候,“牧羊犬”才能学会与“人”合作啊。

  《法制晚报》很担心:《明天上哪存钱?》。文章说,矛盾的实质是,银行看来,自己是企业,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 ;公众看来,银行是国家金融机构,是需要为百姓服务的,而且是平等的。文章最后疾呼: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老百姓明天 真的没地方存钱了。

  今天的《燕赵都市报》呼吁《还是再建一个“穷人银行”吧!》,文章说,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了特 权的市场主体和它很不平等的交易品格。为什么一说起服务质量就要拿市场经济当挡箭牌,而制定游戏规则的时候却又根本不 是那么回事了呢?原因只有一个,地位上的不平等导致了规则制定中的不平等,于是无论制定何种游戏规则,银行看到的只有 自身的实际利益,对于小储户的这本“穷人经济学”账银行实在是不想也不屑去翻。

  原来我们说“店大欺人”,但在现在这是谬论。因为这“大”的“店”没算明白一个帐:被银行摒弃的那80%小客 户,才是树品牌的关键。您赚的是蝇头小利,丢的是百姓民心啊,别这么小气,还是把眼光放长远些吧。

  接着往下看。

  再来看《成都晚报》,四川郫县的衡浩千最近遇到的难题。小浩千年初因为得乙肝,办了休学手续。可现在经过治疗 ,人家痊愈了,医院也开了个证明说小浩千可以复学了。可就在小浩千准备把学上的时候,那边学校却要求他:再去趟医院, 再开份证明,然后又叫他去教育局征求意见。小浩千跑了一圈又一圈,好不容易都办好了,一手拿着医院重新开具的“现已治 愈,建议复学”的证明,一手拿着教育局开的“按医院意见复学”的证明,再次回到学校时,学校才算松了口,说小浩千得再 复查一次,要是确实不具有传染性了,才能复学。您看看,为了复学,光医院证明,小浩千就开仨了!听着让人心酸。看来, 可怕的并不是乙肝啊!

  小王去河北清县医院看病,一进内科,他就觉得有点不对劲。等医生开完药了,小王才算缓过味来:嘿,这医生,无 纸化办公,直接在电脑上一敲,连处方都没开,就让小王直接去拿药了。这没有处方,怎么拿药呢?人家医生说了,处方呢, 早就通过电脑传给药房了。小王心里不是滋味,你说自己不去开药吧,又不知道医生是咋给诊断的;要是去开药吧,心里还没 数,不知道这医生给开的是啥药。这事还没完,等小王开完药,一看收据,上面只写了“西药,xxxx元”,至于那药名、 单价、数量,一概省略了。今天的《新华每日电讯》,“河北清县医院,用电脑绑架消费者买药”,就关注了河北清县医院的 这种怪现状。以前某些医生写字,画代号,被称为“天书”,现在可好,这一张白纸,啥都不写了,快成无字天书了!

  《辽沈晚报》说,沈阳一位家长,最近发现孩子乖了,总在房间看书,挺高兴,可后来才发现儿子是沉迷《西游记》 连环画。转念一想,毕竟是名著啊,看就看了,增长点知识,可是家长一翻《西游记》是目瞪口呆啊。有段剧情是孙悟空偷吃 仙丹,他溜到炼丹炉旁,一顿猛吃过后,“反应”十分强烈,冒出一句“该死老头竟然偷炼伟哥!”还有一段,孙悟空弄来张 虎皮,唐僧竟用虎皮给他做超短裙,最后感叹:“从此地球上流行起了让人喷鼻血的迷你超短裙。”您说这都哪跟哪啊!既糟 践了孩子也糟蹋了名著,吴承恩在天有灵还不气个好歹。这下去,曹操还不变成CEO?林黛玉还不得参加选美去啊?

  《北京娱乐信报》说,今年5月,小张和女朋友准备结婚,照婚纱照是少不了的。女朋友想浪漫一下,没让小张知道 ,自己悄悄先交了4190块。过段时间张先生去店里看样片的时候,又交了4190元,这就出错了,总共交了2次了。别 说,这店还真的就敢收。交了2次还不算,居然还要补交2000多的化妆费、服装费,不交钱就不给你照片。这一下张先生 可不干了,一纸诉状就把这个婚纱店高上了法庭,听说现在经过法院调解,多收的4190元是终于退回来了。乱收费能居然 能多收出来一倍还多,一个字——黑啊!

  下面来看一下今天的读报留言。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仔细一问是实验站的。

  这是村民对中国农科院设在祁阳的红壤站工作人员的形容,红壤是当地的土壤,这这个工作站地理位置偏僻、工作条 件艰苦。建站45年了,可是人才却是不断流失啊,拿最近5年说,更是没招到一个大学毕业生。虽然是获国家奖项3个、省 部级19个,虽然当地农民很感谢他们研究当地的土壤,但工作人员在当地村民的眼中还是“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 。这话您琢磨琢磨挺有意思,我联想到前几年的顺口溜“做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两句异曲同工,都让人笑过之后感到辛 酸啊。

  说起来重要,排起来次要,用起来需要,忙起来忘掉。

  这话在大学毕业生里,现在很有市场啊,中心观点是说“档案无用”。想当年我毕业那会,档案和我如影随形,那就 是“香饽饽”啊。而现在呢?档案都成鸡肋了!《新华每日电讯》就说,现在在大学毕业生里,“弃档”之风大行其道。但是 专家提醒了,今后升学、结婚、生育、评职称、买房等等等等,说不定哪天您就要和档案打交道了,所以这档案,别再“待到 用时方恨…找不着”啊!

  踢球好比娶媳妇。

  这是《武汉晨报》一篇文章的标题。赵本山自从接手了辽足,困难就来了。输球,缺钱,缺人还有债务,几乎就没几 样顺心的。可对于目前处于困境的辽足,老赵也没什么太高要求。只要球员都尽心去踢了,踢得好看了就行了。怎么叫踢的好 看呢?赵本山说了,这踢球其实就好比娶媳妇,一定要漂亮,看着舒心。至于会不会生儿子指赢球,就不那么重要了。

  团购:团结就是利益!

  这是《中国青年报》一篇文章标题。那啥叫“团购”啊?说白了,就是“团体购买”。您想啊,要是买辆汽车,呼啦 啦来百十来号人,那4S店还不每位降个几千块,所以团购最大的诱惑就是利益。虽然偶尔也有经销商出于长远利益考虑,不 接受团购,但这种消费方式,已经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是一种消费者运动兴起的表现。团购者收获着友谊,更收获着利益, 乐在其中啊。原来我们说“团结就是力量”,现在,外延扩大了,众人划桨开大船嘛,“团结也是利益”啊。

  再来看国际方面的消息。

  如果一个婴儿天生聋哑,大脑心脏肺部严重残疾,这样的孩子还有救助的必要吗?《卫报》的消息说,英国有个叫夏 洛特小女孩,就遭遇了这样的不幸。当时医生们一致认为她活着只是痛苦,决定如果她停止了呼吸,就不抢救她,随她而去。 可她的父母不愿意,从去年十月份就开始上诉英国最高法院,要求保护自己闺女的生存权。前天,英国最高法院判决夏洛特父 母败诉。夏洛特的父母表示不服,他们出示了一份夏洛特住的那家医院的证明,认为夏洛特一年多来身体发展,取得了惊人的 进步,提请法院审议。过去夏洛特听不见,看不见,对刺激没有反映,大脑不发育,完全要靠输氧才能活下去,活着只是痛苦 。可现在呢,夏洛特渐渐有了视力,胳肢她有反应甚至会笑了,大脑开始发育,体重身高都增加了,完全是有活下去的可能的 !夏洛特的父母决定为了女儿坚持到底!父母的亲情之爱,永远是最伟大的。

  再来看其它方面的消息。

  现在什么都讲究“私”家,私家车、私家侦探,《楚天都市报》说,《武汉冒出私家公厕,临街小门面方便一回三毛 钱》,这“公”厕怎么私家呢?在武汉有这么家店,写着“副食、公话、厕所”,店主讲啊:这副食和公共电话是主业,公厕 只是附带,也是方便大家。原来,经常有行人无处解手,有人甚至拿出5块钱,想去店家方便。今年,店主把阳台改了改,就 地建起一个公厕,收费3毛。对这个创意褒贬不一,有人说,不好!影响环境;有人说,好!大快人心!环卫处说,私厕变公 厕,不该提倡;规划局说,居民擅自改变住房性质,违规。尽管这“私家公厕”现在有点儿尴尬,但它方便了要方便的人,也 算是以民为本了吧。最后跟店家小声说一句题外话啊,这副食和公厕一块经营,恐怕要耽误生意了。

  《西部商报》说,最近有人在兰州的师大附中附近发现了一条小广告。上面写这招聘“饭嫂”。内容是孩子在师大附 中上学,需要聘请一位能够给孩子做饭的饭嫂。由于家离学校比较远,担心孩子住校生活不能自理,想以每月400元/月的 工资为孩子找个“饭嫂”。而且已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有工资拿,有地方住,看来这饭嫂的待遇还挺不错的。有群众 就说了,这饭嫂说白了就是保姆。给孩子找保姆的咱们以前也说过。现在有专家说了,家长的这种做法对孩子长远发展没有好 处。应该让孩子上学校食堂吃,学会集体生活,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最后来看一封观众来信。

  我们第一时间有个板块“昨日之最”,河北邯郸的杨永燕给我寄来了一个“读报之最”,叫“《马斌读报》最小的观 众”,就是这个小家伙,还往前迈步呢。我先念念这小家伙的档案:姓名,赵梓博;年龄:才1岁零4个月。说小梓博是“最 小的观众”,那绝对是有依据的,人家能和我读报形成互动!他妈妈在信里就说,小梓博是读报的小铁杆,每天早上一看见我 ,就喊“马斌、马斌”;要是问小梓博,你最爱看什么节目呀?小家伙开口就是“马斌读报”!等我读报的时候,小家伙还学 我说话“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妈妈说,小家伙爱学我说话,也爱识字,现在他都认识100多个字了!这孩子真 是个好苗子,好,等小家伙长大了,到时候我就该听《梓博读报》了!

  今天的马斌读报就是这些内容,就到这里吧。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