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与农民心贴心的好医生:哈市新发镇红十字医院院长战胜军 (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06:59 黑龙江日报
  作为一个医生,他倾其毕生心力,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却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健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用行动实践着誓言,用赤诚燃烧自己、温暖照亮了社会底层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们。

  战胜军,一个普通的名字,然而,在他身上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力量。

  他,28年扎根乡村医疗第一线,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建起了一座百姓信赖的“平民医院”,率先垂范带出了一支拒不收“红包”、亲民爱民的医疗队伍。提起哈尔滨市新发镇红十字医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战胜军,十里八乡的农民视他为救星和亲人,熟悉他的人们无不为他身上弥足珍贵的精神而动容。

  7月14日,卫生部部长高强来到新发医院看望战胜军,称赞他是“基层医疗战线的英雄”。

  心知民苦发誓当一名悬壶济世的农民医生

  出生在普通矿工家庭的战胜军,有着深深的农民情结。1968年,不满15岁的他下乡到北安农场。艰苦的农村生活,使他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贫困艰难的生活更让他感受到农民的善良纯朴,对农村和农民的一份挚爱在他心底油然而生。

  而在农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战胜军改变了人生选择。刚到农村那年,正在种地的表舅突然肚子疼得直不起腰,他陪舅舅到县医院看病。还没到中午休息时间,医护人员却在办公室里打扑克,边打边说:“下午上班再来。”躺在冷板凳上的表舅,疼得额头上布满了豆大的汗珠。阑尾炎穿孔差点要了表舅的命,那痛苦的呻吟让战胜军揪心,而医生的冷漠更让他愤怒。从那一刻起,战胜军发誓要当医生,当一名悬壶济世的农民医生。

  1974年,战胜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5年,因表现出色被组织推荐上大学。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院校,被佳木斯医学院录取。1977年毕业后,毅然决然奔赴农村,来到哈尔滨市新发镇卫生院,从此一干就是28年。

  那时的新发镇卫生院,十几间平房、6个医生、十几万元的外债。渐渐地,别的医生都找门路调走了,最后只剩下他和他的妻子门春华两名医生。虽说是乡镇医院,但临床接触的疾病种类一点不比大医院少。为了农村患者的需求,战胜军凭着惊人的毅力,每天晚上骑自行车几十里,到市里上夜校学外语、求名师,自学了外科、妇科、产科、骨科等多病科医疗技术,在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成了远近闻名的“全科医生”。

  28年里,战胜军亲自抢救的危重患者6000多人,亲自主刀手术近11000多例。而这28年里,除了两次到北京接受手术的日子,战胜军几乎没有离开过手术台。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他也成了疾病缠身的“患者”,先后三次受到死神的挑战。1994年1月,战胜军突发心梗,晕倒在手术台旁;2001年2月,战胜军再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检查,系再发性心梗、室壁瘤,做了动脉搭桥和室壁瘤切除手术;2004年10月,战胜军又被诊断为肺癌,做了左肺上叶手术。“十年三劫”,战胜军更加珍惜救治农民患者的一分一秒。作为医生,他深知目前国内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为43%,战胜军说:“我明白自己的来日不多了,但我离不开医院,离不开患者,只要我还能站着,我就要坚持上手术台,就要为农民治病,死了也不后悔!”

  心揣慈怀救治乡亲真情真意如父如子

  多少次从死神手里抢回了多少生命,战胜军记不清了;然而,那些被他救治过的人们,从他手中不仅找回了健康,也找到了一份尊重和关爱。如今,他患了重病,乡亲们怎能不牵肠挂肚?

  从去年至今,得知他重病的消息,每天都有乡亲们赶来看他。有的拿来新鲜蔬菜、治病偏方,有的就为说上一句话、看上他一眼。年近七旬的马桂香老人从十几里外的万家村走到医院,来看望她的“儿子”战胜军。

  1998年初,马桂香老人患胆结石在医院做了手术,术后10天回到家中,误将苞米花皮吸入气管造成剧烈呛咳,使刚拆线的刀口崩裂,胃肠涌到腹外。老人的七个女儿认为,母亲是在新发镇红十字医院做的手术,送回去医院不能不管。结果,把老人往医院一扔,一分钱不交,就走了。看到这情景,战胜军二话没说,马上为老人做了手术,并留在医院治疗了20多天。这期间,只要战胜军在医院没有手术,就守在她身边,陪她叙家常,喂她吃喝,帮她梳头,有时还给她接大小便……同病房的人都羡慕地对老人说:“你可真有福气,战大夫快成你儿子了。”

  战胜军像亲人一样不厌其烦地照顾每一位患者,特别是老年病人。他说:“我对这些老年人,就像安慰我病弱的母亲。”许多老年人都称战胜军为“干儿子”。然而对自己的父母亲,战胜军常常愧疚得热泪长流。

  战胜军的妻子门春华,是新发镇红十字医院的内科主任,她说:“整个医院只有老战没有休息日,24小时随叫随到,最多时一夜要往返四次。为了春节值班,他18年没回过鹤岗老家与年迈的父母过个团圆年。”在战胜军的人生天平上,患者和事业永远是第一位。

  凡是有疑难危重的急诊,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假日夜晚,战胜军都会及时赶到医院。许多外地和市内的患者慕名来医院,点名道姓地让战胜军做手术,战胜军的手术量越来越大。2000年那年,战胜军共做了1100例外科、妇产科和骨科手术,最多的一天做了13台手术,从手术台下来,经常是两腿麻木僵硬,连上下楼都困难。

  2000年5月14日晚上,战胜军10点多钟才到家,刚脱衣服躺下,突然接到急诊通知,他立即赶回医院。原来,前进村中年妇女魏淑霞临产,因无钱让大夫接生,胎盘滞留3天,才来医院,来院时产妇已出现失血性和感染性休克,生命垂危。在患者身无分文的情况下,战胜军立即组织抢救,并从医院垫付了3000元钱,派人派车到市血站取血,为她做了子宫切除手术,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事后,魏淑霞逢人便讲:“要不是战大夫,我恐怕就活不到今天了。”

  在记者采访战胜军的前一天,他刚刚做完了五例手术,在刚刚接受完记者采访后的一分钟,战胜军又走进了手术室。而此时正是他做完第8个化疗,反应最强烈的时候。按常规,战胜军所做的肺癌手术,需住院一个半月,而他半个月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在化疗期间,只要有病人点名让他做手术,战胜军就会拔下化疗的针头赶回医院。在一周之内,已两次因体力不支,晕倒在手术室里。记者亲眼目睹,他捂着因化疗反应隐隐作痛的胃为病人细心复查,他在一天没进食的情况下为病人做了近一个小时的手术后,哇哇呕吐。

  心如静湖干净做人未收过一分一厘昧心钱

  记者在新发镇红十字医院的药品账目上看到:先锋4号,每支6.8元;先锋5号,每支1.2元;菌必治,每支3.5元……对此,战胜军说,患者看不起病,关键就是医院药价虚高,我就想办个平民医院、农民医院,让农民看得起病,咱不靠卖贵药挣那昧良心的钱!当医生的,心里最知道该怎么合理用药,像抗生素,能用简单的就不用复杂的,能用便宜的就不用贵的。

  新发镇红十字医院1999年便成立了药品管理委员会,所有的药都是从厂家直接联系进货,药房进药没有回扣,医生开方没有回扣,医院进药要把五道关。不论是亲戚还是朋友,谁也别想打通他这关。

  在低廉的药价和合理的条件下,各种手术治疗费用也迅速降了下来:阑尾炎手术1000元,剖腹产手术1700元,正常分娩600元……,这些价格是包括检查费、床费等在内的总价。如阑尾炎手术从入院到出院全部费用不过千元,同样的手术在市里大医院要贵56倍。时间久了,许多市里医院医生的亲戚朋友得了阑尾炎,宁愿花钱打车也到这里来手术,一些患者开玩笑地说,“从市里打车到这儿做完手术,出院回家还能省下一台彩电的钱。”战胜军总结说,一些市里的患者之所以舍近求远到这儿来手术,一是手术费用低,二是医生技术水平良好,最重要的还是这里花钱透明、公开、没红包,患者心情舒畅。

  战胜军经常对职工说,农村医院生存不易,农民生活更不易,许多农民患者东借西凑,甚至卖房子卖地治病,你再乱开药、多收费,甚至收“红包”,良心何在!农民给你几十块钱,甚至三头二百,对咱们来说不算个啥,可对农民来说,那负担就太大了!战胜军经常主刀手术,接“红包”的机会很多。遇到这种事情,战胜军的原则是,不论患者是出于对医生的不放心,还是出于真心的感谢,一律谢绝。今年1月26日,阎家岗农场农工魏亚珍慕名来医院,请求战胜军给她做剖腹产手术。她说:“战大夫,我知道你得了病正在化疗,可我已经两次失去了孩子,我不能让这个孩子再没了,我就信你了。”孩子顺利出生后,家属拿出500元钱给战胜军,说让他补养身体,战胜军实在拗不过她,便把这钱替她交了住院押金。

  早在8年前,战胜军以严肃的纪律率先在全院取缔了“红包”,带出了一支作风过硬的基层医疗队伍。

  1998年的一天,从兰西来哈打工的农民工范德才因急性胃穿孔住院,清晨入院时交了1100元,还欠1400元医疗费一直没交。查房时,战胜军发现他还没有手术,便追问原因。范德才吞吞吐吐地说:“主治的大夫说给他600元钱,就不用再往医院交了。”战胜军急了,马上把主治大夫找来,告诉他交回600元,补齐剩下的医疗费,立即开台。看着主治大夫交回的600元钱,战胜军心碎了:有十元的五元的,甚至还有不少一元的,那分明是农民工的血汗钱!战胜军断然辞退了这名医生,从此医院的规矩就立了下来。1998年12月25日,新发镇红十字医院《医患协定书》正式出台,其中明确规定:“本院谢绝吃请,拒收红包”。战胜军在大会上向全院职工承诺:“我是党员,向我看齐。如果我迟到1分钟,你们可以迟到1小时,如果我收1个红包,你们可以收10个。”8年来,战胜军带头做起,医院无一人收取患者的红包。

  在战胜军创办的平民医院里,农民不仅可以花最低的价钱看病,还可以后交钱先治病,甚至少交钱治好病。向东村农民黄朝师患脾破裂住院,他爱人和长子一个瘫痪、一个智障,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为了治病打算卖房子。战胜军知道后,从家里拿来1000元钱送给他,医院又为他减免了2500元医疗费,帮他渡过难关。出院后,他对家人和医院职工说:“战院长哪是在救我一个人,那是救了我们全家人呀!”

  心存大爱筚路蓝缕攒下一份像样家底

  1987年,战胜军临危受命,挑起院长的重担。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提高医疗水平,减轻患者负担,建一所真正的农民医院。

  战胜军制定的各项手术费用和药价在全市是最低的,新发镇红十字医院的服务让群众感到热乎。医院的名气大了,患者多了,附近五常、双城、肇东等市县,甚至哈市市区的患者都来就医。医院的收入逐渐增加,但是面对医院的简陋和设施的落后,战胜军心中的宏大计划日益成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战胜军和全体员工勒紧了腰带,一点一滴地苦苦积攒着。当院长的18年间,不但还清了十几万元的外债,账面上从100元已经攒到了150多万元,医院变成了二层小楼,固定资产达到190多万元;全院53名在职医护人员,有48名具有大中专文凭和技术职称;陆续购进一些先进医疗设备,已成为一个拥有9个科室、60张床位,可做妇科、产科、外科和骨科30多种手术的一级甲等医院。

  在国有资产大幅增值的背后,有着多少艰辛和苦涩,医院的职工最了解。医院的办公桌还是几十年前的,刨一刨贴个面接着用。1998年,战胜军咬咬牙,决定给职工买台通勤车。他和司机彭师傅到北京,白天走了一个又一个车市,晚上找十元以下的地下室住。就是这台“红叶”中客,战胜军自己从不舍得用。他到市里开会办事,都是乘坐335路公交车。他算了一笔账,用一次医院的车,几十元的费用,坐公交车来回只需4元钱。

  新发镇医院每年的招待费微乎其微,不超过1000元,去年只有700多元钱。有一次下乡义诊,12人的医疗队共花了48元钱。在战胜军的带领下,新发镇医院的员工们,以苦为乐,以“抠”为荣。战胜军的理想,成为全院职工拼搏的动力。

  饱受病痛折磨的战胜军,一想到那些他曾治愈过的患者和等待他医治的病人,羸弱的身体便生出一种巨大的力量。而他心中孕育已久的目标,更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建一所一流的现代化“农民医院”,哪怕倾其性命。

  战胜军自己描绘了图纸,下定决心再攒5年钱,建起新医院。日前,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已拨款300万,支持“农民医院”的建设。新医院平整场地工作已经开始,明年将建成使用。

  站在新医院即将拔地而起的土地上,看20多年前亲手栽下的大树,是战胜军最幸福的时光。每到此时,他都会开心地遐想,在这所一流的“农民医院”里,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医疗骨干,有先进完备的医疗设施,有洁净美观的医疗环境,农民舒适地看病就医。战胜军说,梦想成真提前了5年,但我们医院低价收费、不收红包、热情服务的做法不会变;我们与农民的心会永远贴得这样紧。
与农民心贴心的好医生:哈市新发镇红十字医院院长战胜军(组图)
与农民心贴心的好医生:哈市新发镇红十字医院院长战胜军(组图)
与农民心贴心的好医生:哈市新发镇红十字医院院长战胜军(组图)

  农村缺医少药,多年的摸爬滚打,战胜军成了“全科医生”,在他的妙手中有多少人解除了病痛,他已记不清。 本报记者 蒋国红 摄

  (黑龙江日报)

  作者:薛婧 苏中宇 井洋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