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他是个作家也是个以笔以生命作投枪的抗日战士——郁达夫,不该被冷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08:04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驻浙记者万润龙通讯员马颖

  抗战胜利6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抗日烈士郁达夫的怀念。

  作为一位文学巨匠,他的小说惊世骇俗,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亦不同凡响;作为一位民主斗士,凡是有文化人参加的抗日活动都有他的身影。胡愈之先生说
过: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碑上,将会永远铭刻他的名字。

  早在1985年8月,北京首都曾召开了纪念郁达夫殉难四十周年座谈会。当年与郁达夫一起流亡印尼的胡愈之对郁达夫之为国捐躯铸下诤诤定谳。与此同时,夏衍等一批文化界领导人,相继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纪念文章予以悼念。

  此后十余年,文艺界开始关注郁达夫。然而,近年来,对郁达夫的探讨又显清冷。

  昨天和今天,在有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领导参加的郁达夫烈士殉难6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200余位专家和学者大声呼喊郁达夫的名字,并屡屡呼吁:郁达夫不该被冷落。弥漫于学术报告会上的,是中国文坛久违的氛围,这种激情,完全缘于郁达夫。

  (本报杭州8月29日专电)

  作家·战士

  陈子善(著名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如果说在二次大战的漫天战火中,德国失去了本雅明(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奥地利失去了茨威格(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英国失去了伍尔芙(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法国失去了圣埃克苏佩里(作家,代表作《小王子》),是二十世纪全人类的共同损失,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浩劫,那么,中国失去了郁达夫,同样应做如是观。在中国八年抗战期间陨落的文化星辰中,郁达夫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

  陈其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郁达夫文学生命的三分之一的晚期,已不止是个作家,而已经成为一名以笔、以行动、以生命作投枪的战士。抗战爆发后,在历史浩劫和民族巨大的灾难中,郁达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实际工作和文艺运动中,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文化人”的主张,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中国文士为民族为国家尽节的篇章。

  吴雁泽(中国文联副主席):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郁达夫先生真正以他的精神遗产引导我们走向文化的殿堂。在抗战期间被郁达夫召唤回国参加抗战的郭沫若先生也早有评说:英国的加莱尔说过:“英国宁肯失掉印度,也不愿失掉莎士比亚”,今天失掉了郁达夫,我们应该要日本的全部法西斯头子偿命!

  发掘·研究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士般的作家,在他牺牲之后的日子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褒扬和研究。

  陈子善教授介绍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只因一位文化界领导说了一句“郁达夫不宜出版全集,只出一本薄薄的选本就足够了”,导致郁达夫作品的搜集整理推迟了整整20年。直至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郁达夫其人其文才重见天日,郁达夫研究才走上正轨。然而,近年来,无论是大陆还是海外,郁达夫研究又趋沉寂。

  陈子善等专家学者表示,郁达夫早年的文稿,留日期间的小说、诗词、日记、书信等,还有待于发掘整理;郁达夫的作品与海内外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有着纠缠不清的复杂关系,运用女权主义、后现代、后殖民、文化批评等时髦理论同样可以重新理解、重新诠释郁达夫。就抗战文学而言,郁达夫所经受的“国仇家恨”在中国文化人中极为少见,他的抗战作品之丰富,檄文之义正词严,更为中国文化人所罕见。因此,郁达夫存在着可以不断言说、不断研究的空间。中国当代的学者有义务承担起研究郁达夫的重任。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