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情系阿克苏——上海医生“银龄行动”侧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08:04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陈琦芳

  塔里木河畔,有一片金色的原始胡杨林。到过新疆的人都知道,胡杨是一种神奇的树,是强大生命力的象征,人们用三个“一千年”来形容胡杨的寿命。

  黄浦江畔,有一群可爱的老人,他们不顾年事已高,放弃在上海的优厚待遇和舒适
生活,志愿来到塔里木河流经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以自己的才识、才智和专长服务新疆各族人民,以无私的奉献诠释“可爱的上海人”,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所为”、“有所乐”,他们的感情和生命像胡杨一样扎根在塔里木河畔……他们,就是上海“银龄行动”的专家们。

  在新疆,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山青松根连根,上海人民和新疆人民心连心”,天山南麓的阿克苏与上海有着更为深厚的渊源——上个世纪50年代,一批上海工厂迁往阿克苏;60年代,上海10万支援新疆的知识青年中有一半奔赴阿克苏;90年代至今,先后有五批上海援疆干部来到阿克苏;到了新世纪,阿克苏又迎来了“银龄行动”的上海老专家,他们带着特殊使命而来,付出着,收获着……

  热心服务少数民族病人

  见到周文静时,这位年近六十的护理专家还沉浸在前一天“抢救战斗”的紧张和兴奋中:“上海护士和新疆护士打了一场漂亮的配合仗1

  那天下午,周文静应邀为阿克苏第一人民医院300多名护士作讲座,讲座结束已是傍晚时分,当周文静在护士们的簇拥下走出医院大门时,迎面看到一个维吾尔族青年抱着一位满身是血的维吾尔族老妇人冲进医院。37年的护理和急救经验告诉周文静:情况紧急,病人失血过多有生命危险!

  时间就是生命!职业化的本能反应让周文静顾不上考虑更多,和医院的护士一道转身奔向急救室……刚从冷库中取出的血浆温度太低,周文静发动大家轮流用掌心的温度来暖血,冰冷的血袋在众人双手的传递中慢慢升温。看着病人的血压从60/40缓缓上升到152/72,脸色开始好转,周文静才放心地离开了第一人民医院,此时已是晚上九点三十分。

  其实,周文静定点援助的单位是阿克苏市郊3公里外的康宁医院,即地区精神病医院。从主管护师岗位上退休的她,之前从事的都是普通医院的护理工作,接到去精神病医院工作的任务,对她来说可谓“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我也犹豫过,但是康宁医院确实需要有经验的护师来指导。”周文静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今年年初接到任务后,她写下了这一句。为了更快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5月份出发前,周文静专门联系上海黄浦区精神病医院,前去学习半个月。从病人心理到医院管理,一点点认真学、仔细记。“临时抱佛脚”的学习在阿克苏派上了用常三个月下来,这些在周文静眼中如孩子般可爱的病人认住了这位“上海姆妈”,她走到哪里都有病人亲切地喊“周老师好”,兴致高了,维吾尔族病人还会和周老师一起跳上一段新疆舞。

  给患者带去心理按摩

  打从自己的小灵通号码公布在《阿克苏报》上以后,凌炼教授就没敢关机,每天她都会接到好几个陌生电话,都是找她预约谈心的。“阿克苏来了一位上海的心理专家1这个消息在当地无疑是轰动新闻。

  这趟来阿克苏并不容易,说起整个过程凌教授还“心有余悸”:“我是看报后知道‘银龄行动’的,找到报名点竭力推荐自己却被拒绝了,说是不需要心理专家,当时非常失望。就在‘银龄行动’队伍出发前的三天,我突然接到通知,让我第二天去报到,第三天就出发1讲起这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时隔三个多月凌教授都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但当时家人对凌教授的决定表示“不可思议”,因为儿子下半年要结婚,婚房正在装修,老伴也担心她身体不行。“我不能打退堂鼓,新疆需要我1凌教授用半天时间交代完装修的事务,匆匆登上了飞往新疆的飞机。

  到了才知道,原来在阿克苏地区心理学还是一片空白,连地区最大的医院也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医生。这次,地区最高学府——阿克苏地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了筹建心理咨询室,通过“银龄行动”紧急向上海求援。于是,给上海“银龄行动”工作人员留下深刻印象的凌炼教授成了不二人眩

  真正让凌教授体会到“边远地区更需要‘心理按摩’”,是在阿克苏报社开展的“戒除网瘾,关爱青春”系列活动中。报社在暑假推出这一活动,请凌教授在报上就“什么是‘心理中暑’”、“如何戒除网瘾”等问题作解答,刊登后反响强烈,最后干脆请凌教授开讲座。讲座当天一下来了近百人,有学生也有家长,还有人从几百公里外赶来,讲座完了有家长拉住凌教授又谈了半天。“看来有的患者确实需要心理咨询”,于是凌教授的小灵通号码就公布在了《阿克苏报》上,阿克苏第一条心理咨询热线由此开通。

  真情留给新疆人民

  上海“银龄行动”临时党支部书记张开明在聚会上向大家透露了一个“秘密”:几天前,李彦科在阿克苏世纪广场流动采血车上献了400毫升血。62岁的李彦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之前他曾多次献血,这次看到采血车上挂出“B型血告急”的牌子,知道阿克苏血库缺血,就又一次捋起了胳膊。他说:“不管这血最后输给哪个民族的同志,我都为阿克苏留下了一点东西。”

  刚“升级”当了外婆的张开明医生是撇下小外孙来阿克苏的;田飞秋医生在上海拥有一家知名的口腔诊所,为参加“银龄行动”,他毅然关掉了这家诊所,带着所有的技术毫无牵挂地来了;70岁的皮肤科专家金海光是今年“银龄行动”专家中的老大哥,都说医生的医术不轻易传人,“倔老头”在这一点上更“倔”:“我的医术只传给新疆人民。”

  其实,每一位“银龄行动”志愿者都有这样一个愿望: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留给新疆人民。血,是宝贵的;老专家们毕生心血凝结的知识和技术,同样宝贵!

  新疆患者感激地握住周文静的手。陈琦芳摄

情系阿克苏——上海医生“银龄行动”侧记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