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把握“两个趋向”谋划“三农”新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09:03 南方日报

  李容根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个重要论断,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指南,必将对我国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学判断形势,深刻认识“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战略意义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作出的科学判断。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工业化初始阶段,经历了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工业和城市经济也获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国力大大增强。2004年我国GDP达到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到2.6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从广东省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目前,全省GDP总量已达1.6万亿元,人均GDP折合为2500美元,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和重型化方向转化,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要素市场进一步发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法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稳步发展。这充分说明,广东省经济发展整体上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与实力。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制定农村发展战略的重要指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发展较慢,特别是当前我国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较明显,这就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稳妥解决“三农”问题。就广东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处在全国前列,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收入增幅慢和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较突出,而且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目前,珠江三角洲人均GDP相当于山区的7.4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6年的2.56∶1扩大为2004年的3.06∶1。这种状况若不尽快扭转,不仅会严重制约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给我们指出了从根本上推动工农协调、城乡协调的发展方向。我们要以此为指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实施“五个统筹”的方略,实现城乡经济和谐发展。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为广东率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广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2004年,全省实现农业增加值1262亿元,增长4.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出口创历史最高水平,达34.4亿美元,列全国第二位;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人均纯收入达436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是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交通、供水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随着经济发展,我省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创造和积累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经验。最近,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市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农村中心镇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事实证明,广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条件继续先行一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

  理清思路,谋划“三农”发展新方略

  一是进一步端正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在基本思路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通过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既要在农村发展和改革上下功夫,更要跳出农村圈子来解决农村问题;既要挖掘农业的内部潜力,调整结构增加效益,更要突破农业的局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增加非农业收入,从根本上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发展战略上,要把长远发展与解决当前问题结合起来,确立符合实际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政策、新方法。当前,要积极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措施,努力消除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障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致力于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是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内涵。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把握住“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事业”的核心思想,真正把“三农”放在影响全局的战略位置,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实施科教兴粤、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中,要进一步明晰反哺“三农”的基本思路,加快实施“五个统筹”的步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新局面。在加速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具体方式上,要始终体现“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注重社会公平,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要注重和强调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发挥省内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能和政策效能,加强对农村发展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强化公共管理的杠杆作用。

  三是积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中突出体现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适度提高财政支持、补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今后一个时期,在全省国民收入分配中,还要进一步做到“三个倾斜”:其一,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其二,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其三,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科技、权益维护和基层行政管理的服务水平。

  抓住机遇,落实“三农”工作新举措

  发展效益农业,增强农业竞争力。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动力。当前,一方面要严格保护耕地,确保我省3000万亩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确保水稻总产量1250万吨,确保全省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一是推广育种良法,实现种养良种化,主要抓好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依托科技提升农产品质量,开展创品牌活动;二是围绕花卉、水产品、名优岭南水果等优势农产品产业,以加工流通企业为龙头,发展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产业带,实现生产经营规模化;三是以加工流通企业为主体,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策略,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实现营销市场化。

  改善基础设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是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做好全省3000万亩基本农田的改土培肥工作。二是抓好全省水利防灾减灾建设,加大农田灌区建设和改造的力度,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抓好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对农用工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检验等技术装备水平。四是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扶持力度,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鼓励科研院所到农村推广成果,创办基地。五是抓好农村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构建农民就业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推进“三化”进程,增强农村发展动力。推进农村“三化”进程是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的具体体现。一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重点是支持农产品加工和资源型工业发展,增强工业促进农业、带动农业的能力。二是抓好城乡规划,完善中心城镇建设和农村市政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重点是加大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推动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三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是加大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力度,创新经营管理和农户联结机制,不断增强企业开拓市场、争创效益、带动农户的实力。

  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深化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积极落实“一免三改革”(乡镇免征农业税,乡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县镇财政体制改革)工作。二是从实际出发,抓好县乡农口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高效的农村服务体系。三是重视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努力解决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贷款难问题,把农村信用社建设成为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社区性金融机构。四是推进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开通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保证农产品运销畅顺,促进城乡资源的良性互动。当前特别是要加快供销社改革,使其成为农产品流通、农用物资供销、技术服务的重要渠道。五是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和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和谐广东,实现富裕安康,关键在农村。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完善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和保护机制,全面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不断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二是搞好农村环境保护和市政建设,解决脏乱差问题,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和农民新居。三是加强公共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乡镇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土地使用管理。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力度,重点解决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及住房难、读书难、吃水难、行路难、看病难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使农民富裕起来的力量源泉。要以实施全省“十百千万”工程(2005年起三年内,组织十名以上省级干部、百名以上厅级干部、一千名以上处级干部、三万名科级以下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帮助班子,强化队伍,发展集体经济,解决重大问题)和在农村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同解决农村复杂矛盾结合起来,同加强管理、服务社会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带头作用,发挥党支部的坚强堡垒作用。在基层组织建设中,要采取各种措施,重点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服务水平。

  作者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此文原载《求是》杂志2005年第16期)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