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个别贫困大学生受捐助者没有学会感谢(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09:57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个别贫困大学生受捐助者没有学会感谢(图)

  即将跨入“象牙塔”的张洪(化名)显得意气风发,但愿“遗忘”捐助人姓名的事今后不会再在他身上发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今年夏天,呼吁全社会给贫困大学生捐款几乎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重点。近日,记者随中国青基会等单位组成的西部助学金计划组来到重庆,探访20名接受捐助的大学新生。这20名大学新生绝大部分在重庆市偏远农村,他们都考上了北大、清华、复旦、武大和中大等著名高校。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细节令人深思:这些即将步入高等学府的贫困大学生,除了
需要接受贫困的煎熬外,更需要学会如何珍惜和善待社会的爱心。

  大学新生:受过捐助却忘记“他”是谁

  从重庆市区出发经过7小时车程,再步行一个多小时,计划组到达第一名接受捐助的大学新生张洪(化名)的家。和所有农村贫困家庭一样,张洪家一贫如洗:因为缴不起800元通电费,所以他家是目前全村唯一没有通电的贫困户。

  张洪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是母亲把张洪兄弟俩拉扯大,张洪的哥哥去年已经考上河北

石家庄一所大学,今年张洪又考上了北京一所著名学府。张母告诉我们,为了让两个儿子念书直至考上大学,如今家里已经欠下了8万元的债,“借据都有厚厚的一叠。”在这个贫困山村里,这位母亲几乎借遍了所有的邻居和亲戚,多的有200元,少的有100元。“现在要开学了,老大的学费要7000多元,张洪要6000多元,现在我才凑了1000多元,不知道怎么办?”张母说。青基会此次给张洪捐助的3000元钱,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和记者的交谈中,张洪无意中提及,在自己上初中的时候,曾经得到过别人的资助,那个人一共捐助了两年,直到自己考上重庆市一所重点高中为止。

  “还记得是谁捐助的吗?”记者问。

  “好像是上海来的,不过只见过一面,现在想不起是谁。”张洪不好意思地回答。

  “每学期捐多少钱给你?”“这个,我也不太清楚。”

  对此,重庆市黔江区团委有关人士很诧异:“每一位获得捐助的学生,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我们都要求他们每一学期要向捐助者写信,汇报一学期的成绩。”黔江区团委青少部部长周钊平至今还记得,当初捐助张洪的是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街道办事处。两年一共捐助了4000元钱,帮助张洪顺利念完初中。

  同儿子一样,直到记者提起这件事,张洪母亲才记起有这回事。“我没有和他们见面,不知道对方是谁。”张母有些尴尬。

  周钊平说,对于这种“遗忘”了捐助者模样的事,主要会在小学生身上出现,“他们小,虽然我们告诉他们要每学期写封信,但是他们往往会忘记。”

  瘫痪母亲:善待和回报别人给你的爱心

  今年考上

复旦大学的刘阳,这些天正由瘫痪的母亲带着去见老师和亲朋好友,“我给他说,儿子,在你上大学前,必须做一件事,那就是给所有帮过你的人做一件事。以此感谢他们。”刘阳的母亲冉琼告诉记者,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冉琼对计划组的资助表示了莫大感谢,她告诉记者:“我们家还不是最穷的,我们原本希望计划组能将这笔钱捐给更需要它的学生。”事实上,记者发现刘阳的家里并不富余,他告诉记者,由于母亲瘫痪,全家生活重担就落在了父亲一人身上,连今后上大学的生活费,都是由亲戚承担。

  尽管瘫痪,难以行走,但是冉琼仍然由儿子搀扶着,爬上十几层的高楼,到刘阳班主任家里去。“当老师看见我时,感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老师拉着我的手说,以后你再也不要来了。”由于刘阳这几年念书,得到了姑婆、外公外婆和姨妈等的支持,所以这几天他几乎都要去这些亲戚家,“不是去送礼,而是去帮忙洗碗拖地。”

  冉琼说:“我痛苦的是,如何偿还亲戚朋友和社会各界的感情债。虽然现在还不起,但我要让刘阳知道,至少可以从力所能及的角度来善待和回报他们给你的爱心。”

  捐助企业:受捐助者没有学会感谢

  “个别受捐助的大学生,不仅没有感谢捐助者的意思,反而觉得应该理直气壮获得。”中国青基会宣传活动部副主任、社工李锡玲说:“不是所有受捐助的大学生都能学会感激。”李锡玲说,她就曾接到这样的大学生电话:“你们不是要给我捐助吗?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把钱给我。”言谈之间,似乎是向青基会讨债。

  此次和中国青基会联手行动的欧莱雅公关部经理李蓓也说,此次行动原本计划捐助20名重庆新生,不料后来发现要求资助的大学新生申请很多,计划组将受捐助的大学生名额从20名提高到50名。有关方面还准备在9月1日举行一个小型捐助仪式,并希望有受捐助的大学生代表参加。

  “不料,这几天我们给准备接受捐助的大学新生打电话,通知他们参加捐助仪式时,很多学生一听可以获得捐助,都很高兴,但听说要参加捐助仪式,便立即婉言拒绝,要么说路远来不了,要么说家里有事。”李蓓说,“我们前些年也捐助了不少大学生,能给我们打个电话表示感谢的很少。”(策划窦丰昌 文/图 记者严利)

  采访手记 别让丛飞的悲哀重现

  这些天行走在贫困的西部山区,看到一个个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却无钱上学时,我们的心在痛,然而,如果我们看到一些急需帮助的孩子,竟轻易忘记是谁在帮助他们时,我们的心会不会变凉?这时,我们不能不想起那个叫丛飞的人,以及他所面临的境遇——丛飞,生于辽宁省的农村。初二辍学,后考入沈阳音乐学院,1992年毕业到广州闯荡,1994年到深圳。1994年开始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目前,已资助178名贫困儿童,捐款捐物300多万元。5月12日,被确诊患有胃癌,次日发现癌细胞扩散。

  而就在此时,一些被丛飞捐助过的人仍要求他继续捐助。一位贫困大学生说:“你得明白,你给了我钱,可别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你最好给了钱就消失,再也别出现在我的生活里烦我了,好像我欠了你什么似……”一些山区的学生家长打电话说:“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还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这不是坑人吗?”

  当然,并非所有接受捐助者,都会忘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事实上,很多捐助者慷慨解囊时,并没有想到过要索取回报。正是因此,捐助行动才一直持续。只是,希望丛飞的悲哀不要重现!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