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畲乡农民建房 政府出钱补助(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0:58 温州都市报
  本报记者 叶锡环
畲乡农民建房政府出钱补助(组图)
畲乡群众已从老房子里搬了出去

畲乡农民建房政府出钱补助(组图)
新建的砖瓦房不怕台风了

  苍南是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聚居着畲族、回族等33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该县80%的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在浙闽交界的山区、半山区,群众生活一直较为贫困。近几年来,该县坚持“民族工作无小事”,情系民族兄弟,引领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奔小康,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今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暨国务院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温州作为全省唯一的地级市,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苍南县委书记余梅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前天,记者深入苍南县,实地见证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

  畲乡通上了第一条公路

  从市区出发,在苍南县城灵溪镇下高速后,汽车再经过一个小时的山路盘旋,终于来到了平均海拔400多米的凤阳畲族乡。

  这是苍南县的12个省级欠发达乡镇之一,这里畲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1%,是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民族乡。

  记者前天来到凤阳畲族乡政府采访时,正好赶上了该县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凤阳畲族乡康庄工程建设情况,乡长雷顺银邀记者一起到路口等候检查团的到来。

  “这条从丁堡到龟墩的通村公路,是乡里已竣工的第一个康庄工程,全长4.9公里,总投资147万元。”站在路边,雷乡长忍不住介绍起来,“其它几个村的康庄工程也正在建设之中,今年11月底可以完工。”

  步行十来分钟后,通村公路前面出现了一个三叉路口。“从这里就可以通往苍南矾山镇,往县城方向走了。”雷乡长指着周边的大山,“别看现在坐车只需要10来分钟,过去村民到矾山镇买化肥,来回翻山越岭需要两个多小时。”

  一辆矾山至昌禅的乡间公交车在三岔路口停了下来,迎面走来一位戴眼镜的小青年,手里拎着一袋菜。听说记者是来采访畲乡变化的,这位姓杨的小伙子很热情地与记者聊了起来,“村里像我这样20来岁的年轻人几乎都出去打工了,每个月工资一般都有八九百元。”小杨目前在县城的一家灯具厂打工,月薪800元,“这几年我们村里变化很大啊,装了电话,有线电视也通了,现在公路开通后更方便了,像今天家里有事情,我还可以从县城跑回来看看,下午上班也不会耽误。”

  我们再也不用住茅草房了

  丁堡村是凤阳畲族乡最贫困的一个村。乡人大常委会钟副主席告诉记者,由于山区条件恶劣,村民们只能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过去,大多数群众居住的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建造的破旧老房、危房,有的只能搭个茅棚栖身,晴不蔽日,雨难遮掩,生活条件极端恶劣。

  在公路边一间新落成的两层砖瓦房前,记者见到了房子的主人、今年60多岁的退伍军人蓝家成。

  “这间房子是去年底造好的,花了2万多块钱,政府就补助了5000元。”老蓝显得很激动,“原来我住的老房子建起来已经有100多年了,每到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晚上根本没法睡觉。”

  “村民住房条件恶劣,是历届乡政府领导很头疼的一件事。”据雷乡长介绍,截至2004年,凤阳畲族乡还有48户群众栖身在茅草房中,116户群众居住在老房、危房中。该乡又地处沿海,台风频繁,每次台风来临的时候,乡政府都要动员住在老房、旧房里的100多户500多人进行转移。“住茅草房的还好动员,一说有台风,马上就会转移。有些住在危房、老房子里的就不行了,要好说歹说才愿意转移。他们认为,这些老房子住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都没有问题,还怕什么台风!”

  2004年6月,为帮助凤阳群众摆脱住房困境,苍南县专门召开协调会,落实改造资金59万元,按照不同对象和类型划分档次,分别给予每户村民1500元到5000元不等的补助,并由专人对草危房改造进行全程监督。2004年底,凤阳畲族乡草危房改造全部完成,180户村民喜迁新居,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同时也消除了村民的安全隐患。

  县委书记的民族情结

  昌禅乡中岙村牛背脊自然村,是苍南县最偏僻的畲族聚居地之一。从县城灵溪镇出发,驱车两个小时还要徒步翻山越岭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至今5年时间过去了,但牛背脊的村民还能清晰地记得2000年初的那一天,山间的冷风夹杂着细雨,村民们惊讶地发现,一位高个子带着一身雨水、一身汗水、一身泥巴,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听说这位就是刚到任不久的余梅生县长,村民们被感动了,附近的群众纷纷闻声赶来,他们有的拿毛巾,有的拿凳子,有的去倒茶,犹如见到老朋友一样……

  当余梅生看到少数民族群众简陋的住房、艰苦的生活、落后的生活方式时,不禁双眉紧锁。当晚,他立即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昌禅乡的班子成员,就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问题进行了研讨,当场落实牛背脊自然村15户60多名畲民下山异地建房的土地指标、基础设施建设和建房补助资金20万元。

  随后,余梅生通过近两个月的调研,对全县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做到了然在胸,然后主持制定出台了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实施下山异地脱贫、科技结对扶贫、建设产业基地、开展济困救灾、加大财政扶持等五大工程,以“五轮驱动”引领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奔小康。

  引领少数民族群众一起脱贫

  在苍南县采访时,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件令人辛酸的事情:在与泰顺、平阳交界处有一个叫天井村的少数民族村庄,那里盛产毛竹。几年前,由于山高路远,道路不通,50公斤的毛竹用肩扛到山下小镇,需要3个小时但仅仅才卖到18块钱,扣除运输成本,还不如一根甘蔗的价钱。

  毛竹价格不如甘蔗的故事深深触动着县委书记余梅生的心,引起了他的思考。几年来,在他的重视和努力下,苍南县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助推少数民族奔小康的良好氛围,始终把解决涉及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使少数民族兄弟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

  近五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建造完成少数民族下山移民点17个,1500多人实现了下山异地脱贫。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的优势,苍南县大力推广和扶持“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基地模式,共建立了100多个农业种养基地,新增脱贫少数民族人口11200多人。

  苍南是个省级欠发达县,财政资金十分有限,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却从不吝啬。2000年以来,县财政共安排少数民族专项补助资金547万元,并另外每年下达给两个民族乡机动财力170万元,扶持经费每年增加的比例超过当年财政增收幅度。

  2001年,当两个贫困的畲族乡未被列入全省百乡扶贫范围时,该县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参照省里百乡扶贫的扶持政策,每年从县财政中拿出60万元,用于扶持两个民族乡发展经济。

  目前,全县少数民族村寨都已通电,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简易机耕路,解决了困扰几十年的行路难、通讯难和饮水难等问题,凤阳与岱岭两个民族乡都创办了卫生院,群众就医难的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

  近日,晋京领奖归来的苍南县委书记余梅生表示,近年来,苍南县的民族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条件和经济基础差等原因,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比如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后劲不足,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该县已制定实施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规划,结合市139富民攻坚计划,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