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互助南门峡镇工作纪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6:58 青海新闻网 | |||||||||
青海新闻网讯 盛产青稞、油菜,俗有“互助粮仓”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位于互助县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全镇总占地面积268529平方米,其中耕地面积89053亩,林地面积19354亩。这里地处风景名胜,松柏常青,气候宜人。全镇共辖14个村民委员会,98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为4731户,总人口达20533人。这里聚集着汉、藏、蒙、土、回等民族。
近年来,南门峡镇紧紧围绕“富民强镇”这个核心,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要求,以农民增收和加快乡域经济发展为主要建设内容,以发展养殖业和组织劳务输出为重点,以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以抓好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保证,提高执政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镇各项工作正在蓬勃发展。 围绕经济抓党建 南门峡镇党委、镇政府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工作主线,以增强党组织工作活力,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为突破口,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重点,以“三级联创”、“四培双带”活动为载体,以星级动态量化管理为切入点,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该镇在党建工作中,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强化措施,不是孤立地就党建抓党建,而是从经济建设的要点中把握党员工作的立足点,将党建工作指标由“软”变“硬”,把“定性”与“定量”评分有机结合起来,年初一起下任务,平时一起检查指导,年终一起考核奖罚。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导向,用“三级联创”总揽党建工作全局,从更高层次上驾驭好经济工作,把好经济发展的方向关和政策关,引导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过程中,彻底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和带领群众发展,并作为硬指标考核领导和党员干部。 为扎实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四培双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镇党委在2004年就着手调研分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要在“巩固成果,拓展内涵,创新机制,提升功能”上下功夫,坚持“三个结合”的工作思路,即基层组织建设与“科技富民”战略相结合;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与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相结合。在具体作法上突出“五个到位”即宣传学习到位、组织领导到位、教育培训到位、培养典型到位、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在实践活动中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发展党员培养对象,把致富能人纳入重点培养对象中,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明确村干部培养对象,注重把那些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村级培养成后备干部,着力优化村级“两委”班子结构;明确帮扶措施,积极争取有关政策、资金、技术支持,为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创造条件。 为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南门峡镇党委、镇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立足服务,因地制宜,拓宽发展空间,发展集体经济实体,提高集体经营收入。目前 全镇所辖14个村民委员会,年集体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达30%,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达50%,5000元以下的达20%。 南门峡镇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目标,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在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工作中,坚持“在有政治觉悟的致富能人中培养党员,在年轻党员中培养致富能人,在党员致富能人中培养后备干部”的总体思路,努力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队伍。同时选准“双强”村党支部书记,坚持“讲党性、能致富、甘奉献、有威信”的用人标准,对符合干部标准的“双强”党员通过“两推一选”程序进行选举产生村支部书记。 南门峡镇党委和镇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紧紧以“三级联创”、“四培双带”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增强党建工作的实践性,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赋予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新的内容和内涵,便一大批党员首先撑起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片天。 精神文明建设不松懈 南门峡镇认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全镇上下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科学进步奔小康”为主题的“争创文明村,争做文明人”活动和创建“文明村社”、“文明单位”、“诚信个体户”活动,将“星级文明农户”的评比作为考核村“两委”工作的主要内容,“十星级”文明农户的评比成为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该镇积极开展“特色文化镇”、“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创建活动,将建设“文化村”、“文化中心户”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目前,全镇有村级“文化中心户”5户,县级“文化中心村”1个。 优化农畜产业结构 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油”字文章,加强食用菌种植基地和马铃薯制种基地,同时按照“扩充总量,提高质量”的科学养畜要求,不断优化农畜产业结构,实行一村一品一业。 该镇在“油”字上下功夫,镇党委、镇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核心,顺天应市调结构,依托当地气候冷凉,油菜作物丰产性高,品质纯正,市场前景好的优势,大幅度扩大油菜籽种植面积,在西山根集中种植1000亩优质杂交油菜;在七塔尔村建成高原性垄铺膜栽培试点基地2000亩。目前全镇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51550亩,占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2%,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可使农民直接获利1071万元。 在做好“油”字文章的同时,南门峡镇因地制宜,加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和特色马铃薯制种基地建设力度,发展特色产业,成立特色产业协会,专门负责联系温室大棚产、销一条龙服务,目前已完成建设种植食用菌的温室大棚92栋,建成夏波蒂种薯基地400亩,与西宁金谷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3000吨洋芋收购合同。 南门峡镇在不断优化畜种结构,特色养殖向规模化发展,积极实施“西繁东育”工程和“良种工程”,提高母畜比重,加大自繁自育力度,提高良种覆盖面积和畜禽出栏率。突出肉牛、肉羊养殖和牛羊贩运育肥,使畜牧业在全镇经济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并在稳步发展。目前,全镇牛存栏4099头,羊存栏17540只,猪存栏7116头,家禽存栏54320只,完成牛改良500头,猪改良1260头,羊改良1200只。畜种不断得到改良,种群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在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中,为七塔尔村投入127万元引进鲁西黄牛266头,羊739只。七塔尔等村人均收入中畜牧业收入占45%。 南门峡镇将退耕还林还草与养殖业有机结合,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近年来,林木管护和义务植树力度步步加强,使林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目前已完成周边荒山造林1429亩,占绿化任务的142.9%,退耕还林补植补株7500亩。 旅游业前景看好 进入南门峡,有“高峡平湖”之称的南门峡水库旅游区、有明代的古边墙遗址、神话传说中的二郎杨戬捉妖龙,箭射蓝天门等旅游景点。该镇辖区内的藏传格鲁派黄教寺院----却藏寺坐落于却藏滩,寺院东西有二龙环抱,右为盘龙绕卧,左似凤凰展翅,山上松柏苍翠。呈龙凤朝阳之伏。横卧在前的青狮山(南山)、白象山(平顶山)似屏障,拱卫着佛地,气势巍峨壮观,环境肃穆幽静。却藏寺和章嘉国师、却藏活佛在青海当地和西藏、甘肃、新疆、内蒙、山西、辽宁等地的宗教界和社会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信教群众颇多,并在海外、港台和东南亚地区了享有盛誉,是前来朝拜、避暑、旅游的最佳地方,也是青藏高原罕见的风水宝地。 做强劳务输出 拓宽增收渠道 加强劳务输出是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另一条捷径。南门峡镇党委和镇政府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点来抓,在劳务输出工作中紧紧围绕“技能上增强,人员上增加,在外打工时间上延长,工作上加强,收入上提高”的思路和要求,认真实施阳光工程,教育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外出务工的认识,加强与劳动力中介机构的联系,多渠道收集信息,为农民工提供可靠的劳务信息,鼓励个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劳务输出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能人效应,鼓励这些人组织劳务输出,并采取有效的奖励措施,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的劳务输出经纪人,促进劳务输出工作由政府主导性向市场主导性转变,今年全镇有390人参加了阳光工程专业培训,已输出劳动力6266人,其中向省外输出2468人。可望今年劳务收入达1685万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南门峡镇立足现状,创新思路,为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5万元修建集贸市场有力推进该镇经济发展;投资160万元修建移动通讯塔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投资5万元修建老虎沟防雹点,有效防御了自然灾害,投资50万元修建民峡口桥,解决了农民行路难的问题。 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南门峡镇各项社会事业也有在蓬勃发展,教育工作不断巩固“两基”成果,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4%。农村新型医医疗稳步推进,2004年全镇330户344人住院,累计报销药费17.5万元,解决了因病返贫的群众困难,得高了群众的医疗救助和保障水平,将“便民、利民、为民”落到了实处。2005年参保率为100%。 南门峡镇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以真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优质服务活动,稳定低生育水平,巩固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素质,“少生快育奔小康”工程成效显著,人口生产控制在8.8%以内,计划生育率在98%以上。(作者:李文 周文菊 秦永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