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文化断裂与接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03:34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胡印斌

  那个叫做西南联大的大学已经远去了。作为中国文化乱离时期的一个标本,西南联大见证了文化的断裂,也肩负了文化的复兴。其所含蕴的信息,足够让人欢喜和叹息。

  即便在教育产业化越来越发达、大学大楼大院越来越大的眼下,西南联大依然是一
个独立的高标,反映着一个民族在面临存亡绝续临界点时,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1

  时代骤变,风雨飘摇,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三校数迁,只为保存下中华文化的薪火。这首由冯友兰先生写就的“勉词”,将“恢复故国”与“勤勉学习”自然地融合起来,时代大任有之,民族大义有之,实现途径亦有之。至今读来,犹觉心神摇曳。

  旧时风物,而今安在哉?7月4日晚8时,我站在位于昆明云南师大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前,参看,神思。

  临近学期末,学生们三三两两游荡着背书。从外面看,大概是体会不到曾经繁盛的问学驳难情形了。不过,气氛还是约略有些。譬如学校门口一块草地上的一组雕塑,老师三四人,学生四五人,或坐或立,有慨言者,有凝思者,呈现出一色浓郁的古风,很有味道。

  ———也仅此而已,整个联大的旧址纪念物却不免令人失望。

  大门的复原性建筑是一个高大但空洞的牌坊。何者?牌坊或者说类似牌坊的大门,应该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借景”原理:透过牌坊所看到的景色与牌坊本身一样重要。不明白这一点,单单弄出一个框子,尽管高大威严,也只能是大而无当了。

  铁皮顶的房子,茅草屋,等等,各复原了一栋,只是建筑太新,让人很难“还原记忆”,或者说置身于历史的“情境”之中。这样的不新不古、亦新亦古的玩意儿,对于心存敬畏的人而言,可以产生两重打击。纸面上鲜活的历史,在僵硬的承载体面前,黯然失色,不仅不能激活,反而会使人心存疑虑,此其一;现实中丰富的信息,在流动的想象力面前,戛然而止,没有办法达到一种交融会通的境界,此其二。

  如果不仔细寻找,西南联大纪念碑可能就与你失之交臂了。这通由时任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教授闻一多篆额、中文系主任罗庸书丹的碑刻,是联大历史的真实写照和恰当提炼,堪称精品。在仅有1178个字的文章中,叙述了联大的浴火历史,也总结了其坚毅卓绝的澡雪精神,“同不妨异,异不害同”、“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等等,已经成为一时经典之归纳。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真正的文物,却被挤在一个逼狭的角落里,云南师大之大,竟然让纪念碑局促如此,也是一景。

  旁边新建的纪念馆倒是很气派敞亮,从窗户望进去,“前进中的云南师大”展览奔来眼底。

  作为西南联合大学留给昆明人民、留给大西南的礼物,昆明师范学院本来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来发掘西南联大的历史并光大之。梅贻琦先生早就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为有大师之谓也。这样的话语,现在就镌刻在校园内。但是,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的大楼,把联大的纪念旧址挤压得连气也透不过来了。

  或者说,周围的建筑的拥挤,使得精神的展开甚为困难……眼见着,西南联大渐行渐远了。

  在今云南师大民主广场附近,有一通“师林记”,其中说到:(联大诸师)“或开风气之先,独辟蹊径;或承薪传之后,终集大成。是以群星灿烂,大师如林。”这样神采飞扬的文字,只能看作当代人对于那段历史的遥遥追慕了。

  想那1945年联大北返,三校复员,旧日的荣光也在文化的废墟中一点点闪现,存亡绝续的种子,从兹以后,于保存之外,生发了。

  惜乎此后的院系调整、文化大革命等等,文化再次断裂,接续再次发生,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矗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日:痛南渡,辞官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河泽。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西南联大校歌

  罗庸教授作词,冯友兰教授作“勉词”,张清常教授作曲。

  [校歌词]

  (满江红)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逐雠寇复神京,还燕碣。

  [勉词]

  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