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60雕塑浓缩“甲子风云”——《和平·繁荣》雕塑展6人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08:00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洪崇恩实习生张小莹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平·繁荣》雕塑巡回展览的60座作品联袂来到上海。

  前天上午,记者与京沪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一起相约南京路“世纪广潮,先行领略
了于昨天正式开幕的这一浓缩的“甲子风云”。

  一个甲子两重天。这不是普通的60座雕塑,这都是历史的检索、艺术的凝聚、灵魂的呐喊、良知的感悟!

  面对这60座雕塑,六位专家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此进行了解读。

  三大部分纵观六十年

  邹文(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委秘书长、“和平·繁荣”全国雕塑展策展人)

  我想向上海的观众介绍我的一位朋友为这次展览的三大部分作品所撰的内容评点:

  当欧洲还处在“奥斯威辛前夜”,中华大地就已被“1937年”的赤血浸染。“大刀进行曲”响彻长城内外,“芦苇荡”也刮起刺向侵略者的罡风,“国母”宋庆龄三姐妹发起了支前募捐,“飞虎队”风尘万里赶来与凶残的日本战机展开鏖战……

  “南京记忆”中进行杀人比赛的日本军人最终砍掉了自己的头颅,“法西斯轴心”输得只剩下“噩梦”。

  抗战“八年”催生了崭新的中华,与祖国根连根的宝岛在被劫割半个世纪后喜庆光复。相隔60年的两位“同龄人”并排而坐,绑腿下的布鞋却换成了旅游鞋、怀中的“汉阳造”也变成了摄影机三角架。在敌机“空袭”中,母亲曾经护卫婴孩惊恐万状地奔逃;而今,儿童在“母亲港湾”中享受安详、在蓝天下自由地“播种绿色”。人类正走向“和平·繁荣·发展”的未来!

  雕塑凡人历史的凝重

  顾晓鸣(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雕塑本该是造型艺术中的“凝重”:以三维的形象,凝固历史的瞬间,表达人生历程的厚重。然而,雕塑要表现的却又是“历史所不能承受之轻”——一个个过客般的宇宙平凡个体、一缕轻烟般的生命。侵略战争之所以万恶不赦,就因为它是法西斯对普通平民生命的恣意蹂躏和虐杀。

  根据二战解密档案研究的史学著作揭示:战争的胜利最终依靠的也是“伊凡”——广大的普通民众。我们在这次巡展中看到了同样的思绪和感悟:民众的悲惨遭际、民众的奋斗、民众的胜利……其中,李建平《重返平凡的英雄》融民间木雕的质朴和历经

  60载的抗日英雄的纯朴,于历史一个甲子周期后的瞬间,雕塑的“摄塑”功能通过一个平凡的女性和一个平凡的男性之“体”而毕“现”,“重返”两字也因此意蕴尤深。

  开掘“和平”后的意蕴

  刘天华(上海社会科学哲学所美学研究室主任)

  此刻来上海巡展的这60件作品的主题不外乎战争与和平这两类。许多作品以扭曲的造型,恐怖的表情,残缺的肢体来谴责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像《空袭》中妇女紧抱婴儿竭力奔跑,躲避炸弹掉下的场景。那是凡人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很有感染力。此外,期盼和平与胜利到来后的欢庆题材也较多,如动态奔放的西北高原的欢庆锣鼓、萨克斯管上的和声,以及静穆微笑的母亲等,均是诅咒战争、珍爱生命的代表作。

  城雕凝聚历史和文化

  赵丽宏(上海作协副主席)

  什么样的城雕才是成功的?我认为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其一,表现城市历史、折射出历史精神。让市民面对这些雕塑,可以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因自己城市的历史而引发自豪感。其二,城市雕塑必须体现艺术的品位,可以让观者产生美好的联想。其三,必须和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和谐,很自然地成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次在《和平·繁荣》雕塑巡展上看到了不少有个性的雕塑新作。作为上海市民,我们更重视凝聚上海历史精神的城雕创作,吁请雕塑艺术家根据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特点,度身定做上海的城雕,反映上海的故事和情景,凝聚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用心来述说历史与未来

  许宝忠(上海油雕院雕塑创作室副主任)

  我创作的雕塑《八年》参加了《和平·繁荣》雕塑巡展。我为何把八路军作为自己的主题形象?那是因为我理解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大众,建立敌后根据地,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中流砥柱。也可以说,毛泽东《论持久战》是我创作《八年》形象的“魂”之所在。

  《八年》具有较强烈的符号性:延安时期的八路军指挥员、小八路、陕北老农。人物造型呈夸张的外轮廓:指挥员形象清癯、刚毅、挺拔;小八路的大军装和紧束的绑腿,形成外张的弧形;陕北老农则如直立的碑石,比喻人民群众是坚强后盾。艺术处理上,略去了细节刻画,衣纹服饰、道具等等,都服从总体情绪的需要进行取舍。

  今天,上海正呼唤雕塑家创作出更多更好能反映上海历史文脉的城市雕塑。《和平·繁荣》雕塑巡展中上海作品不够多。我们还需更加努力,争取以更多的雕塑艺术语言述说历史、表现未来。

  繁华商业街的艺术魅力

  朱国荣(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雕塑艺术正日益走向社会化、大众化和景观化,使受众大幅度增加。作为城市雕塑的一种特殊形式,流动雕塑展览在外国许多城市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

  国外的著名商业街,特别是步行街,几乎都设有大量雕塑、画廊,以突出文化艺术的气息。近年来南京路步行街也每年要举办雕塑邀请展,以增加、营造艺术氛围。记得2001年20来座雕塑第一次在南京路展示,许多市民和游客为一夜之际“拥有”了“艺术南京路”而惊奇、欣喜。后来的“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百余件作品一周之内观众近200万,也平添了南京路的魅力。

  本次《和平·繁荣》雕塑展,拥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又采用了流动巡展方式,且再一次选择在南京路举行。其中部分雕塑,像《南京记忆》、《胜利锣鼓》等,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而一定能够发挥雕塑艺术的宣传教育作用。

  《和平·繁荣》雕塑作品《主题和声》。本报记者周学忠摄

60雕塑浓缩“甲子风云”——《和平·繁荣》雕塑展6人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