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顽守 深山孤战迎胜利(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08:20 华商网-华商晨报
顽守 深山孤战迎胜利(组图)
第十军军长汪雅臣 资料图片

顽守 深山孤战迎胜利(组图)
孤守

  讲述

  60多年前,姜焕周(见下图)和他的抗联战友在吃树皮、野葡萄梗、喝雪水和马蹄印里积水的恶劣生活环境中,用最普通的望远镜、电台、帐篷、铁锹等物品出色地完成了长期侦察日军敌情的任务,使得开战后苏联红军很快将日军击溃。

  从1935年起,东北抗联与党中央中断联系,孤守东北的战争愈加困难。此时,抗联各路人马因被敌人隔断在不同区域,内部联系也愈加困难。于是在1939年以后,出现了被敌人围困而与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失去联系的第十军。

  1940年,是东北抗联在抗日战场上走过的最艰难的一年。

  杨靖宇等一批抗联重要指挥官先后殉国后,抗联剩余主力不得不进入苏联待命休整。在日寇眼中,东北的反抗已经走入绝境。

  然而,当大部分军队在东北的历程告一段落的时候,仍旧有希望的种子在寒冷的冬季生根,只待春天到来……

  第十军是东北抗联中惟一一支被敌人分割却孤军抗战直到胜利的部队。当大部队转移入苏时他们仍在东北深山中坚持战斗,整路人马被一步步蚕食消失,两位军长双双战死,而余部仍旧坚持自行战斗,宁可隐藏在深山打猎也不肯出山当亡国奴。

  第十军军长是一个绿林出身的东北汉子,他有一个特别恬淡的名字———汪雅臣。

  提到汪雅臣,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王建学沉思了一下,“他的抗战经历鲜为人知,但确实令人心动。”扯旗抗日从“胡子”成为军长

  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同年冬正式宣告成立,汪雅臣任军长。汪雅臣率领的抗联第十军一直活动在五常、舒兰、榆树等县,而其中的五常县正是他的家乡。少年时汪雅臣因家贫只读过一年私塾,面对混乱的时局他最后不得已选择了当“胡子”(方言,土匪的意思)。

  当时,在汪雅臣的老家正好有一伙报号“东双胜”的“胡子”,汪雅臣便到那里落了草,报号“双龙”。1929年春,原东北军第26旅第34团来到这里,一场战役后汪雅臣被抓当了一名士兵。“九一八”事变后,该团投降日军,汪雅臣不愿意当亡国奴,便约了几个士兵一起携枪带械逃出来。

  从此,汪雅臣在五常南山里一带正式扯旗抗日,这支队伍被称为“双龙”队。

  随着救亡运动的发展,1933年“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成立,汪雅臣被推举为首领。

  随后,汪雅臣强烈地感觉到只有中共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斗争中越打越强,抗日也最坚决。

  1935年,汪雅臣带领队伍来到珠河,找到了中国共产党珠河中心县委的负责人冯仲云等,随即被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八军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而且纪律严明,在与日伪军作战中不断胜利。

  1936年9月18日,已经发展到10个团、1000多人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同年冬正式宣告成立,汪雅臣任军长。

  在此后的斗争中,汪雅臣一心一意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论在何时遇到了伪军,汪雅臣总是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集中子弹打鬼子”。苦守深山不知大部队入苏

  当大部分抗联战士安全转移时,惟有这支第十路军仍旧被分割在东北的深山中孤军奋战。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敌人封锁山道和疯狂围剿使汪雅臣的第十军不但被隔断了与群众的联系,而且与第二军指挥部也难以互传信息。

  1940年是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最为困难的一年。就在这年冬季,敌人加强了对第十军的特务活动,部队密营被敌人发现,抗联过冬之用的粮食、马肉、马匹等悉数被敌人烧毁,部队在漫山遍野的狂风暴雪中走上了最艰难的旅程。

  而此时,抗联大部队陆续进入苏联境内保存实力休养生息。

  然而,对于这些战略部署第十军一无所知。当大部分抗联战士安全转移时,惟有这支第十路军仍旧被分割在东北的深山中孤军奋战。边拼边骂军长孤战群敌

  两位军长先后牺牲,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有的战士最后将枪藏起来,在深山内隐姓埋名种地打猎为生,誓死不当亡国奴,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1941年1月29日是第十军悲壮抗战的高潮。这一天拂晓,汪雅臣和军部20多名战士在蛤拉河子附近被敌人发现,三路包围队伍步步逼近。此时,汪雅臣和副军长张忠喜分别带领队伍抢占东西阵地伺机突围。

  在战斗过程中,张忠喜不幸牺牲。汪雅臣在领着另一队战士掩护时,部队机枪手中弹牺牲,汪雅臣接过机枪继续战斗,结果左臂负伤,身边的警卫员陆续牺牲。到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了他一个人孤军奋战。

  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汪雅臣手持一挺机枪同敌人继续拼斗,同时大骂不止。敌人见他不降,最后集中火力向他射击,汪雅臣胸部、腿部先后中弹,滑下山坡。

  敌人在山坡下寻到了四肢不能动弹的汪雅臣,但他仍旧大骂日本侵略强盗,在敌人将他拉回的过程中,汪雅臣因伤势过重不治为国捐躯,年仅30岁。

  日军将汪雅臣的尸体挂在蛤拉河子“示众”,并割下了他的头颅向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报功请赏”。

  没有人会相信,在两位军长都牺牲的情况下,还会有哪支部队不变得“树倒猢狲散”。然而奇迹就在抗联第十军发生了。在第十军一直活动的九十五顶子山地区,第十军的残部仍旧在进行零星的战斗,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有的战士最后将枪藏起来,在深山内隐姓埋名种地打猎为生,誓死不当亡国奴,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这支东北抗联史上的“神奇部队”,从“双龙”的小伙土匪成为党最忠诚的队伍,在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的友军中,其战绩之大、叛变行为之少、坚持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为人称道。本报记者 高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