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了正义与和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09:05 解放日报

  60年前的这个夜晚,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曾经彻夜难眠;

  60年后的这个夜晚,同样的壮怀激烈,同样的荡气回肠,同样的酣畅淋漓,华夏儿女再一次一起守望我们民族历史上这个辉煌的日子——

  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的甲板上,日本政府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

  我们胜利了!

  今夜,北京人民大会堂里,随着象征和平的钟声响起,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历60年前这一天的抗战老战士、6000余位首都各界群众一起放声高唱……

  这是胜利之夜,也是结束百年来中国遭受外辱的日子:回望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高高举起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下,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不甘屈辱的中国人民从血泊中挺起胸膛,举起刀枪

  轰隆隆的坦克由远而近,黑压压的机群掠过天空,呼啸的炸弹一颗颗爆裂,鲜血流淌在黑色的土地上……

  触目惊心的历史镜头刺痛了万人大礼堂每一个观众的心,将我们带回永远刻在历史上的那场血雨腥风。

  山河破碎,民若蝼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苍劲、悲慷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大会堂,字字铿锵,句句千钧,凝聚着一个民族从心底喷发出的炽热和力量。

  70多年前,这歌声曾响彻大江南北,多少爱国青年唱着它奔赴抗日前线,多少英雄战士,唱着它冲向战场。众多艺术家们用一支接一支的战歌,为我们形象地展现烽火抗战的历程: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抗大校歌》,唱出大批爱国青年奔向延安,投身抗战的决心;全国动刀兵,一起来出征——《抗日将士出征歌》,唱出西北边区军民的信念;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肩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八路军进行曲》展示出人民军队的一往无前;八

  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四军军歌》记录着抗日铁军的英勇顽强;《东北抗联之歌》《华南游击队之歌》《骑白马》《拉大栓》《送军鞋》《红缨枪》《地雷战》……

  这些经典作品,让全场观众热血沸腾!

  这是胜利之夜,也是祭奠忠魂的时刻,垂首静默,14年浴血搏杀,数百万英烈捐躯,英雄儿女用自己的血肉铸起新的长城,忠魂不灭,浩气永存抗

  战英雄,是今晚最耀眼的主角。孩子们为他们献上最美的鲜花,全场观众起立用掌声迎接这些步履蹒跚的老人走进礼堂,党的总书记细心地为坐在他前面的老战士放下坐椅……

  14年抗战,380余万为国捐躯的英烈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舞台上,伴着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古曲,丈八尺高的大幅卷轴徐徐展开,八路军将领左权将军的家书声声入耳,字字动容:“有时总仿佛我们一家人在一块玩儿着,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在妈妈怀里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是为了民族的独立,我们一家三口分了三个地方……”

  就在这封家书写就的3天后——在突破日军“铁壁合围”的战斗中,左权率队与敌激战,不幸中弹牺牲,永远别离了他挚爱的亲人。

  “这些英烈太伟大了!”9岁的滕一杉,跟着父母特别从黑龙江赶来观看演出。她可以说出一长串抗战英雄的名字,因为“我特别敬佩他们”。

  这是胜利之夜,也是人民欢庆自由独立的盛典。亿万人的泪水和欢乐,亿万人的哀伤和期盼,穿越60年岁月沧桑,与今天的歌声一起传递着全人类共同的心声:战乱永不再来,和平永驻人间

  全场忽然一片宁静,映入人们眼帘的蓝天白云清澄得不带一丝云烟。

  “山也那个青青,水也那个净净,打败了小日本啊,咱们就享太平”。一个同样清澄的童声,吼着地道的陕北小调,仿佛天籁之音直冲进每个人的心灵。

  霎时间,几乎所有的声音一起冲将出来,威风的锣鼓,高亢的笛子,悠扬的胡琴、激越的琵琶,人们的喊声,叫声,跳跃的脚步声,轰鸣着充溢全场。

  “欢乐是今天晚上最高贵的客人”,诗人艾青60年前挥笔写就的情景,真切地呈现我们眼前。

  全世界的人们都为胜利而欢呼雀跃,但战争的苦难和伤痛却将长久地留在每个亲历者,每个失去亲人的家庭、每个惨遭蹂躏的民族记忆之中。

  感悟这些记忆,回首这些历程,我们祈盼些什么?

  60年前,日军在南京签字受降的那一天,这个曾被屠杀遍染鲜血的城市,街道两旁用青松翠柏扎成的牌楼上挂着白色的横幅,笔墨酣畅的4个大字是:和平永矗。

  60年过去了,一个中国孩子,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他对抗战的感受:这个地球,要是没有战争该多好。

  全场鲜花盛开,彩灯闪烁,歌声荡漾,威严的海陆空三军仪仗队护卫着国旗缓缓升起。为—了—正—义—与—和—平,一个字一个字地跃上天幕,永远定格在人们心里。

  (据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新华社记者 曲志红 沈路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