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60年:最忆烽火读书处 此生不忘是李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13:38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成都九月二日电 题:最忆烽火读书处 此生不忘是李庄 中新社记者 杨杰 一个在自然地理意义上并无特殊之处的川东小镇,一个时时出现在现当代学人自述、回忆录中绝不普通的字眼,一个吸引着游人不绝于途的“抗战文化”名镇。它,就是四川
一九四0年,日本侵略军大举南侵,已迁至昆明的同济大学师生,正为无法找到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万分焦急。此际,小镇李庄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十六字电热情相邀。同大遂迁至李庄办学不辍,中国知识界的一次群体性南渡西迁由此肇始。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在李庄如火如荼地展开,与当时的重庆、昆明、成都并列为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 此后六年间,这个当年在地图上也找不到的小镇,在宫观庙宇、会馆祠堂、农家小院里,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学研究所等十家有名的文化学术机构和学府云集于此,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梁思永、童第周、董作宾等蜚声中外的一流学者在此度过了难忘的战时学术生涯;周一良、梁方仲、任继愈、王世襄、罗哲文、杨志玖等后起之秀也经受淬沥,积累起后来成为大家的厚重的学术素养。 在李庄,当年更有数千心怀救亡图存志向的学子,求科学与文明、进步与真理。李庄和李庄人,为他们提供了一张“安静的书桌”。据当地人回忆,当年兵荒马乱,缺衣少粮。为了让学子们安心读书,更为省下粮食不让学子饿肚子,李庄的许多乡亲瞒着师生,自己偷偷在家以“观音土”充饥;为给师生腾出足够的教室和活动场地,李庄的乡绅和百姓,让出了原先用于公共活动的庙宇楼阁。在抗战的烽火中,在敌机的呼啸声中,在乡亲们的庇护下,李庄诞生了一大批科学英才,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声名远播的治学大师、兴业之才和治国栋梁。 最忆当年读书处,此生不忘是李庄。 同济师生一直惦记着“第二故乡”李庄,学校不少重要科研项目都倾注着对李庄的关爱,比如长江源头考察、李庄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建等。一批接一批师生回到李庄开展各类活动,为李庄的发展献计献策。 而当年的莘莘学子,健在的如今已雪满头。近年来,他们纷纷回到李庄这个“第二故乡”访旧。今年三月,当年就读同大数理系、现已八十五岁的台湾清华大学退休数学教授苏兆南先生,跨过海峡来到阔别已久的李庄。苏先生忆及当年求学的艰苦和简朴生活,情不能禁。在东岳庙正大门右侧,有一块“同济工学院旧址”的纪念碑,就是苏先生和现定居美国的土木工程博士霍藻润委托老校友左鹤鸣所立。睹物生情,苏先生感慨良多。 今年四月,八十四岁高龄的清华大学数学教授李克群从美国来到李庄,细心寻访当年数理系所在地南华宫,校本部禹王宫。所到之处,对李庄深深的眷恋溢于言表。 初春,著名演员祝希娟专程来到李庄。父亲祝元青教授当年在同大附设高级工业学校任主任和校长,三岁的祝希娟也迁到李庄。在这里,她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并就读于私立益德小学接受启蒙教育。据祝希娟讲,在各种履历表中,她都会填上:“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年,在四川宜宾李庄上小学”。踏足李庄,每到一处,都会勾起祝希娟对童年的回忆。她说:“那时的李庄,真安静啊!安静到让你感觉不到是在战争年代!” 盛夏时节,从宜宾市往东行十九公里,记者来到位于长江南岸的古镇李庄。但见景色宜人,古意盎然,宫观亭阁巍峨而立,游人如织。行走其间,怀想当年艰辛,感悟今朝平宁,别有一番感慨。当年同大的校本部禹王宫,如今建立了“同济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基地”;祝希娟曾接受启蒙教育的桓侯宫,现在则办起了幼儿园,仍是垂髫稚子欢嬉之地。举凡当年同大数理系所在地南华宫、工学院东岳庙等建筑,如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