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贴近”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4日04:34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何小竹

  韩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扎根》出版之后,获得了读者、业界及媒体的好评(2003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得主)。人们开始期待他的第二部小说,是不是会延续《扎根》的“题材”,将“文革”进行到底呢?比如长大成人之后的小陶的故事。这种“猜想”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很多作家就是这样的,在一个成功的路数上“趁热打铁”,形成所
谓的“风格”和“体系”。因此,当《我和你》出来之后,让怀有这种“猜想”的人多少有一点惭愧。事实证明,韩东始终是贴着自己的灵与肉,而不是用“题材”进行写作的。也就是说,他每写一部作品都必然与自己的生命有关,而不是哪样“叫好”写哪样。写作是他的必需,写什么也是他的必需。所谓“不吐不快”,《我和你》无论是“题材”和“写法”都与《扎根》拉开了超出读者预期和想象的距离。

  如果要对《我和你》的故事作一个“提要”,真是没什么好说的。一个不算年轻的男人爱上一个十分年轻的女孩,其中所呈现出来的“倾慕”“憧憬”“痴迷”“焦灼”“嫉妒”“疯狂”“背叛”“报复”“伤害”“痛苦”“虚无”等恋爱中人的症状,是人人都有所经历和感触的。作家自己将其定义为“一个平庸的有关男女关系的故事”。所谓“平庸”,就是作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时候,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浪漫情怀。那些构成这个故事的所有细节,均真实到比生活本身还要真实。所谓比生活本身还要真实的意思是,生活中的人在面对自己的类似生活时,都不见得能够认识和辨别其中的真相,往往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带上一种将其加以粉饰、夸大、歪曲和以求自我感动的浪漫情怀。就算《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样的小说,都不可避免地让人觉得那是一种“别处的”生活,其中充满了诸多掩盖真相的修辞与改装,以及明显是虚构出来的传奇。

  因此,《我和你》这部小说的力量,就在于它的“贴近”。贴近男女关系中的每一个细节,现实的和心理的。徐晨迷恋上苗苗的心理状态和言谈举止都极端平常,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只是很多人未必有这样的意识和发现。这一对男女相互靠近、纠缠和分离的过程与细节,也是司空见惯的,只是这种司空见惯在我们读到这部小说之前,基本上是被我们忽略掉了的。这种无意识、未发现和被忽略,恰好就是因为其太过真实,或者说太过琐屑。换句话说,是我们多数人已经丧失了去“贴近”的力量,而能够如此“贴近”的力量的着力点,不是勇气、坦诚,也不仅仅是写作技巧,而是一种植根于“思考”的洞察力。

  正是因为《我和你》有这个“着力点”,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时感受到一种托思妥耶夫斯基似的“气息”。这种感受真的是很奇妙,因为《我和你》就小说形式和叙述风格与托思妥耶夫斯基都十分的南辕北辙,但有一种“气息”却是那么接近。这种阅读的“对照”,对于我们理解《我和你》这部小说的内在意图,或许可以是一个比较“贴近”的通道。

  (《我和你》韩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