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向守志:胜利建立在脚板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4日09:11 南京晨报

  向守志,1917年出生,四川宣汉人。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在敌后坚持八年抗战,参加了林南战役、参加了对日大反攻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四师师长、军参谋长。回国后,任十五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二炮工程学院院长,军委炮兵副司令员、第二炮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是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顾委委员。

  胜利是建立在脚板上的

  在南京军区西苑招待所会议室,老将军向守志戴着一副深色眼镜,虽然已经是88岁高龄了,但向老看起来并不老。见到记者,他连忙打招呼,“抗战取得胜利可真是不容易啊!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们这些参加过抗战的老同志心里都很激动!”知道记者是来采访抗战题材的,向老这样对记者说。

  “八年抗战,我们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主要是打游击战,游就是走路,击就是打仗,又游又击。走路是为了打仗,要打胜仗必须多走路,胜利是建立在脚板上的。”在谈到自己对抗战胜利的感受,向老将军显得很是感慨。“我们那时候不论武器装备还是兵力上,都和鬼子有很大差距。靠硬拼肯定不行的,就必须要和鬼子打游击战。”说起游击战把鬼子打得鬼哭狼嚎,向老将军的思绪把记者带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陈赓神头岭巧设伏击战

  向老回忆,1938年3月,为了破坏日军向晋南、晋西进犯的交通运输线,刘伯承、邓小平根据日军一处受袭、他处必援的规律,决定以385旅769团为左翼队袭击黎城,引诱潞城的敌人来援;以386旅为右翼队,在潞城与浊漳河畔潞河村之间设伏,迎击增援黎城的日军。21岁的向守志时任386旅771团2营机枪连连长。

  戎马一生的老将军说:“这种战法,在《孙子兵法》上叫做‘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战前,刘、邓首长并没有给386旅设定具体的伏击战场。386旅旅长陈赓、政委王新亭召开作战会议,作战参谋通过仔细研究作战地图,决定将伏击战场设在神头岭。

  向守志所在的771团在左,772团在右,都埋伏在路北;补充团设于对面的鞋底村一带。向守志回忆说:“上面的作战方针确定后,接下来就要靠我们下面的脚板了。我们要先于敌人赶到伏击地点,然后才能‘杀猪’。”一阵急行军后,向守志率领机枪连赶到预定地点。

  伏在工事里,向守志既兴奋又紧张。他说:“兴奋的是眼看着又可以打大仗了;紧张的是敌人会不会如我们预料的那样行动?计划实施中还会碰到什么问题?”3月15日,担负“钓鱼”任务的左翼769团在团长陈锡联的率领下,对黎城展开了猛烈攻击。次日,驻潞城的1500多名日军,慌忙赶往黎城支援。上午9时,当他们赶到神头岭附近时,看到公路桥被毁,才知道中了八路军的计。

  “为时已晚,他们已经进了我们的伏击圈。就在他们掉转回头时,我们已从正面和公路东、西两侧实施夹击。”向守志扶了扶眼镜,挥舞着拳头说。我们打得鬼子叽哇乱叫,尸横遍野,枪弹满地。”老将军说到这里,异常兴奋。这次战斗,八路军毙伤俘虏日军1500余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枝和骡马600余匹。老将军说:“神头岭,成为日军的‘伤心岭’。”

  看到鬼子投降最开心

  “在抗战8年的时间里,我们每打一个胜仗就很兴奋,总希望能有一天把鬼子赶出中国去。到了1945年,鬼子真的被我们打败投降了,你知道我们当时有多高兴吗?这么多年来,对于鬼子投降的情景,我仍记得很清楚。因为让鬼子投降真是太不容易了,我们牺牲了那么多战友。今天我们宣传抗战胜利,就是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向老将军告诉记者,他当时在去师部的路上,看到许多老百姓到处跑着叫喊: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他立即拨转马头往回赶。果不出所料,上级命令他们团立即转入大反攻。全团官兵还没来得及享受敲锣打鼓庆胜利的喜悦,就奔向了新战场,他们第一仗打赞皇,夺取了胜利;第二仗打临城,消灭了敌人两个保安团;第三仗打邢台县城,俘虏了700多敌人;紧接着参加了攻打邯郸的战斗,又告捷。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在记者临走前,向老将军哼起了他在抗战期间经常唱的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

  作者:王业全

  (来源:南京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