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战地老记白天打仗半夜印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4日09:19 每日新报

  手拿短枪腰别手榴弹身后背着油印机王搏李莉傅斯博

  抗日战斗固然艰苦卓绝,但如何把这些抗日的现场、最新的战报、军民的艰苦、战斗的惨烈转达给后方,这就要看战地记者的本事了。李新环老人今年81岁,当年是《冀中导报》的战地记者,他在战场上既要进行战斗,又要进行采访,有很多战地花絮鲜为人知。

  手里拿短枪,腰别手榴弹,后背油印机……这就是战地记者的真实写照。其实战地记者的工作非常繁重,“我们有很多宣传工作,写战地报道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时候是和战士或老百姓一起进村进行爱国教育,写板报、唱歌曲等等都是当时必须做的,现在我还记得当时所唱的《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等歌曲。”李新环老人兴致勃勃地说。

  “我们的稿子要发在《冀中导报》上。那个时候,我们的条件非常艰苦,白天随游击部队出去打日寇,经常是转过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走过一个山坳又一个山坳,手里拿的不是笔杆子,而是枪杆子;腰里放的不是采访本,而是手榴弹;背后放的不是行军背包,而是印报纸的油印机和模子。”李新环得意地说,这个样子的记者才是当之无愧的战地记者。

  “由于条件非常差,我们有时几乎没有正式的新闻纸,我们也管不了那么多了,看见纸就往回拿,为了准时出报,什么纸都敢拿来印报。印报纸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的,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我们通常都是集中在一间小房子里,先把窗户都糊上,然后再点着煤油灯印报,声音必须轻,光线必须暗。”李新环老人提起当年的情景,仍是满怀激情。

  老百姓的支持是出报的保证。“每当遇到敌人大扫荡的时候,老百姓经常不顾个人安危,掩护我们撤退。记得在1943年8月的一个夜里,我和几名战士来到河北省一个村子搞宣传。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刚刚结束一整夜的工作,突然儿童团哨岗的鸡毛信便送到了我手中,信中只有一句话‘鬼子已围村’。情况十分紧急,几名战士眼看就要暴露。”说到这儿,李新环老人的表情突然严肃起来。

  “6名战士并没有害怕,而是紧紧地握着手里的枪,‘要不跟鬼子拼了!’大家都开始准备战斗,很多老百姓也拿出铁锹和铁锨,一位老乡激动地说:‘乡亲们,咱们不能光让战士同志们去拼命,咱们也去战斗。’”

  就在紧急关头,一些有经验的老百姓将李新环和几名战士藏在老乡家的夹皮墙内。后来日军进了村,挨家挨户地检查,还对老百姓进行搜身,但什么也没有发现,只得悻悻而去。直到现在,李新环每年都要回到当时发生战斗的地方,亲眼看一看当年让他躲在墙里的那位老乡。嘴里总不住地说着一句话:“真是军民鱼水情啊。”

  本版撰文新报记者王搏实习生李莉傅斯博实习生傅斯博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