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没有终身作记者最遗憾”:老报人黄枫访谈 (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07:50 黑龙江日报
“没有终身作记者最遗憾”:老报人黄枫访谈(图)
黄枫近照。本报记者 吴树江 摄

  电话那端,听说是为纪念黑龙江日报创刊60周年而采访,黄枫十分爽快,连连说:“我最遗憾的是离开了新闻界,没有终身作一名记者……”

  从老报人、老新闻工作者到黑龙江日报的忠实读者,现年已75岁的黄枫老人始终珍藏着对新闻工作的一份情感。他说,记者生涯让我学会作任何事情都执著、认真、思索,我工作50年,从政40年,新闻工作的10年,是我认为很有意义,最值得回顾的10年。

  黄老对往事记忆犹新。1946年3月,黄枫到黑龙江日报社印刷厂作了排字工人,当时年仅16岁,中学
尚未毕业。他说:“报社成为我的大学,印刷车间是课堂,铅字架作为字典,不但学了文化,还学到时事方针政策。”1947年底,他被调到报社通采部工作,负责接收通讯员来稿来信。当时报社办报方针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对通讯员来稿十分重视,件件要有着落,对能否采用要提出具体意见。退稿信要写得认真、热情,要体现对通讯员的尊重,即使不采用,也要从中发现新闻线索。19岁时,黄枫作了记者,当时采访住老乡家,吃百家饭,冬天坐爬犁。由于十分热爱新闻工作,他从来不觉得苦。当时,报社提出的口号是,要让黑龙江日报在全省各个领域留下影响。办报方向是为群众服务,反映工人农民高度的生产热情和取得的生产成就。在这种工作作风指导下,黄枫和同事们写出许多反映农村实际情况的报道,其中肇源丰产经验的系列报道非常成功。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东北局报刊处副处长刘敬之写的述评《学习群众化的办报方法》,认为《黑龙江日报》对肇源丰产经验的宣传,运用群众路线的报道方法值得学习。

  1954年,组织调黄枫到省委宣传部工作,他仍然十分留恋记者工作,经常为报纸撰写评论文章,总结先进办报经验等。之后,虽然步入政界,直到退休,他在报社养成的热爱读书、勤于动脑、善于分析问题,反映真实情况,实事求是探讨问题的习惯始终贯穿在以后的工作中。

  2001年,黄老把多年写成的近六百篇文章编成集子出版,定名为《思索录》。记者翻阅其中可见,在不同的岗位上、在不同历史时期,黄老都在以一名新闻记者的敏锐,时时洞察事物真相,并以记者的笔触记录下我省历史发展中的许多重大事件。例如,他曾就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省推行初期所遇到的阻力,在当时的黑龙江日报上发表系列评论,虽然那时惹了祸,遭到批评,但历史自有公论。社会在变化,人们对于事物的评价角度也发生了变化,不变的是渗透在黄老文章中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原则。

  黄老说,他当副省长时主管文教工作,发现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大学教育理论与实际脱节,应用型人才缺乏,在德国,高级技工占工人比例达7080%%,而我国仅占67%%,因而造成目前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边是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针对这一问题,他在离休后与一些老教育工作者创办了一所民办大学,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社会急需人才。

  采访结束时,黄老以一个老读者的身份,对黑龙江日报提出建议。他说,黑龙江日报层次在不断提高,在贴近读者方面还需大下功夫。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要求信息量更大,应减少泛泛的、炒冷饭的长篇文章。建议学习《文汇报》,发点专家学者有见地的论文。要思想活跃,从不同角度挖掘新闻。希望黑龙江日报的记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老百姓关心的报道更多一些,在黑龙江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留下轨迹。

  黄枫:1930年4月20日生于望奎县,1946年3月参加革命到黑龙江日报社工作,曾在印刷厂作排字工人、通采部通联干事、记者、编辑、农村组长、编委、总编室副主任,省广播电台副台长。1954年调入省委宣传部、曾任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秘书长。1988年当选副省长,1990年当选省政协副主席。

  (黑龙江日报)

  作者:郝建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