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深山红嫂”一盏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08:20 河北日报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系列纪行报道(23)

  [时间:7月28日。地点:宽城满族自治县孟子岭乡王厂沟村]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一座抗日英烈纪念馆正在王厂沟村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宽城满族自治县党史办原主任杜青怀告诉记者:“县里保存至今的一盏煤油灯将
被摆放在纪念馆的重要位置。”

  “一盏煤油灯?它与我们的采访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带着疑问,记者随年近古稀的杜青怀前往燕山深处那个号称“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的王厂沟村。

  “王厂沟是1941年成为八路军游击队根据地的。”汽车在座座山梁和层层密林荆棘间穿行。杜青怀一边引路,一边不停地叙述着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男人们为八路军送情报,筹衣食,站岗放哨打游击;女人们跑交通,找医药,护理伤员做军鞋,为坚持“无人区”抗日斗争作出了突出贡献,全村先后有40多名男女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八路军坚持无人区斗争的坚强堡垒。

  1942年初冬,八路军冀东军分区一支队伍来到王厂沟,急需120件军大衣。上级把赶制军衣的任务交给了王厂沟妇救会,要求10天之内做完。妇救会主任刘素珍当场表示:“宁肯几天不睡觉,也要让亲人们穿上棉衣1

  任务领来了,难题也随之到来———除了刘素珍见过别人做军大衣之外,全村没有一个人会做军大衣,大家一筹莫展。刘素珍对姐妹们说:“心诚活计好。咱真心实意去做,不管样子好赖,穿在身上总是暖和的1当天她就领来布料,大胆裁剪了一件,腰带上没有扣子,就用布裹上铁片代替。做好以后,拿到部队一试,还挺合身。部队首长说:挺好,就照这样子做吧!于是,刘素珍就把布料分发到支前小组各户。王厂沟的妇女们上至70岁的老大娘,下到十几岁的小姑娘,全都忙碌起来。

  李春达当时与刘素珍等一道,负责为部队筹措衣食,保障军需。经过七绕八拐,记者终于在一个小山沟里找到了这位已经年过八旬,身体孱弱的老人。提到刘素珍,老人弯曲的腰身一下子挺了起来:“我岳母,那真是好样的1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春达历历在目。他说,接活儿以后,刘素珍找来村里的石玉莲、段淑凤结成一组,其他妇女也都3人一组,当晚就干了起来。

  “那时候没有电灯,就靠一盏煤油灯照明,晚上用被单把窗户遮挡起来,剪裁的剪裁,絮棉花的絮棉花,缝边的缝边,忙得不可开交啊1李春达当时就负责这批军衣的“监制”工作,“我着急———战士们没有棉衣怎么过冬啊!我又心疼———眼看着一个个妇女熬得眼睛红了,身子软了。第3天头儿上,我劝她们‘要不歇一阵,喘口气儿?’竟没有人顾得上搭理我。”李春达说。

  做好的军衣一件件地送到部队,熬干的油灯也一次次地填油,人却依然不知疲倦地忙活着。“女人家平时看着没啥,这时候不知哪里来的劲头儿。没有灯油了,刘素珍点起松明子,让小闺女珍儿在一旁举着照亮儿。一天晚上,小珍困得招架不住了,眼皮子直打架。为了赶活计,不让孩子睡觉,就炒了一把黄豆给她,让她吃了提神。松脂的气味充满了小屋,几天下来,人们眼圈儿,鼻孔,嘴角都熏黑了,呛得大伙直咳嗽,却没有人停下手里的活计。那真叫感人啊1李春达感慨。

  当任务接近尾声的时候,第六天下午来了敌情,大家迅速把东西转移到山洞里,人也藏了起来。等敌人搜山走了以后,回来一看,房子已被敌人烧了。刘素珍从灰烬里左翻右捡,终于找到了那盏伴随了她多年的小油灯。夜间,她们从敌占区弄来了煤油,那盏小煤油灯又在山洞里点亮了。整整七天七夜,120件军大衣全做好了。李春达说,等他们前去取活儿时,一件件大衣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洞口,刘素珍她们却一个个东倒西歪地睡着了,叫都叫不醒。

  杜青怀说:此后,那盏煤油灯一直陪在刘素珍的身边,直到1983年她去世。如今,这盏灯由县党史办完好地保存着。

  [专家点评](省委党史研究室宋学民):王厂沟的这盏煤油灯所照亮的,不仅仅是“深山红嫂”刘素珍等为八路军缝制军衣的那间小屋和山洞。在坚持“无人区”斗争的人民群众中,类似刘素珍等“七天七夜赶制军衣”的事迹数不胜数。在即将落成的王厂沟抗日纪念馆,这盏煤油灯以及附着在它身上的感人故事,将作为一件有力的物证,向更多的人们生动地诠释这个深刻道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本报记者徐国栋 吴永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