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陈水扁大力提拔拍马屁官员 成溜须拍马主要对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08:30 环球时报

  陈水扁最近又成了岛内各界口诛笔伐的对象,不过这次不是因为他的胡言乱语,而是因为他给台湾政坛带来的“马屁文化”。近日,由于台湾官场接连出现“马屁桥”、“马屁军”、“马屁题”等“马屁事件”,让陈水扁深深陷入了“马屁门”,政治形象一落千丈。这暴露出民进党执政后岛内政坛“马屁文化”盛行的事实。对此,国民党发言人郑丽文借用一首由“绿油精”广告歌改编的歌曲讽刺地指出,目前台湾官场是“绿油油的一片马屁精”。

  陈水扁成为岛内官员溜须拍马的主要对象

  最先被媒体捅出来的是“马屁桥”事件。据岛内媒体报道,为方便陈水扁8月27日视察北宜

高速公路雪山隧道工程,台“交通部”专门花了150万元新台币(1元人民币约合4元新台币)搭了座临时钢质便桥,而这座桥在陈水扁视察后将被拆除。此外,为了让工程在陈水扁视察前完工,台“交通部”要求施工单位加班赶工。据报道,仅在隧道机电系统与交控系统上花费就达9000多万元新台币,随后为了让陈水扁视察时不吃灰土,台“交通部”又雇人花几天时间扫除工地的灰尘。消息传出,岛内各大媒体都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岛内舆论一片哗然,把陈水扁搞得狼狈不堪。

  “马屁桥”风波未平,台军又传出拍陈水扁马屁的丑闻。陈水扁原定8月30日到空军新竹基地视察。为欢迎陈水扁,该基地动员350名士兵每天集合练习鼓掌和唱歌,甚至连士兵们的休假也被管制。消息曝光后,碍于外界压力,陈水扁最后被迫取消了到空军新竹基地视察的行程。其实,台军大拍陈水扁马屁的事不胜枚举。如陈水扁视察台南空军联队时,军官让飞行员戴上扁帽(意为支持陈水扁)又蹦又跳,大唱陈水扁的竞选歌曲,以示欢迎。台海军也不甘落后,为了让到基地参加春节联欢的陈水扁“有回家的感觉”,不惜花巨款在基地里仿制陈水扁在台南官田老家的房舍。

  将岛内民众的愤怒推到了顶点的是“马屁题”事件。8月28日,台湾举行律师考试,在100分的语文试题中,竟然出现了陈水扁抨击在野党的“台独”言论,70分的作文题目也竟然是“律师性格与‘国家’领导”。考生见了题目当场傻眼,因为在台湾同时拥有律师与地区领导人身份的,只有陈水扁一人。很多考生都感叹这样的题目实在是“旷古绝伦”,非常担心因阅卷评分者的政治立场不同而影响分数。各界对这样的考题感到相当惊愕,认为这样的考试已沦为思想控制,没有比这更赤裸的“拍马屁”了,以至于台在野党愤而提出应废除“考试院”。

  陈水扁大力提拔拍马官员

  台湾政坛为何“马屁文化”盛行?概括起来,主要是因为有人愿拍、有人则乐于被拍。正如岛内舆论指出的,陈水扁当局用人有两个标准:一是选举有功,二是政治正确。因为这两个标准完全符合陈水扁施政的两大目标:“拼选举”和“拼政治”。因此,只要被陈水扁认为是“自己人”、“政治正确”,就可能求得升迁的机会。如今陈水扁为了证明自己尚未“跛脚”,也非常“享受”被拍马屁的感觉。

  台湾2000年政党轮替以来,经济低迷,民怨沸腾,因此台当局希望以各种盛大仪式来“政治冲喜”,转移社会视听。陈水扁此次视察的雪山隧道,虽然迟迟未竣工,却已搞了6次通车仪式。“上有所好,下必甚然”,为赢得陈水扁的好感,下属自然会投其所好,大拍马屁。让士兵们戴扁帽欢迎陈水扁视察的军官,在短时间内连跳三级,进了“总统府”,成为台湾官场“马屁文化”的“经典案例”。海军出身的“总政战局局长”陈邦治,也是因马屁拍到家而被破格提拔为台湾“海军总司令”。正如岛内舆论所指出的,岛内官场“马屁文化”的泛滥,根本就是因为当权者的纵容和鼓励。

  “马屁文化”使台湾官场畸形发展

  “马屁文化”盛行的结果不但是台湾社会资源的浪费,还直接导致官场升迁机制的异化。在“政治超越专业”的情况下,善于溜须拍马的人可以青云直上,而真正有才能的实干家却得不到重用,从而出现“人才反淘汰”的现象。这既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也导致岛内行政效率低下。在“马屁文化”泛滥的情况下,官员们很少有人愿意脚踏实地为民办事,因为要得到提拔,“眼睛需要向上而不是向下”。

  对民进党来说,“马屁文化”盛行让其政党形象越来越“难看”。近日多起“马屁事件”发生后,甚至连民进党的一些“立委”也指出,民进党执政后“马屁文化”有兴盛的趋势。在岛内经济、治安状况恶化的情况下,“马屁事件”更显“刺眼”,民进党形象大受影响,不但伤及年底县市长选情,可能连2008年“总统”选举都会受到拖累。 《环球时报》 (2005年09月02日 第十三版)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于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