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姑嫂对花》唱到北京怀仁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11:10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合肥晚报本报巢湖讯当年一首巢湖民歌《姑嫂对花》唱到了北京怀仁堂;如今,央视播放的一首《巢湖好》不仅把巢湖的民歌艺术水准向前推进,更让全国观众领略到巢湖优美的风光。为抢救、保护和发展巢湖民歌艺术,巢湖市文化局近日正式申报巢湖民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巢湖民歌起源于南宋和元朝,特别是在解放后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是在庭院内外,还
是田间地头,口口相传的巢湖民歌反映了巢湖群众的劳动、生活、男女爱情和追求,真实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时代变化,其节奏欢快、旋律平稳、唱法通俗、雄浑遒劲、委婉温柔、抒情秀丽,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如《刘姐姐》、《新四季》等秧歌(又叫薅稻歌),具有山歌风格。

  随着民歌的发展,巢湖还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民歌歌手。1955年3月,农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把民歌对唱《姑嫂对花》唱到了北京怀仁堂,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此后,巢湖民歌在全国颇具影响力。1958年9月,国家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巢湖举办一场“全国社会主义歌咏运动现场会”。

  2002年5月,安徽省文化厅在巢湖举办了一次“安徽民歌歌会暨歌手大赛”。不仅如此,李焕之、贺绿汀等全国音乐界著名人士相继来巢湖采风,对巢湖民歌的发展给予很多关怀、指导和帮助。作曲家李焕之创作的一曲《巢湖好》,把巢湖的民歌艺术又推向一个顶峰。2002年,韩国江凌大学教授姜腾鹤来巢湖考察时,对巢湖秧歌赞口不绝。央视还专门拍摄了《巢湖民歌》专题片。

  据巢湖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蔡小莉介绍,巢湖民歌是江淮地区民歌的代表,是中华民间音乐文化的优秀范例。巢湖民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为此,巢湖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巢湖民歌的普查、搜集、抢救和保护,决定申报巢湖民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继承、弘扬巢湖民歌。目前,巢湖民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通过省级验收。(望民)

  (来源:合肥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