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升学陷阱到底有多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13:57 法制早报

  □本报记者张娜

  2005年8月29日上午,34岁的宋丽娜再一次坐到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被告席上,她不停地向四周张 望,游离的眼神中透出了强烈的悔恨。

  此次是宋立娜升学诈骗案在北京市一中院的第二次开庭审理。公诉人宣读追加起诉书
时称,检方于今年1月31日向 法院提起公诉后,发现宋丽娜有遗漏罪行,后由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又追出诈骗款项43万余元。

  宋丽娜整个升学诈骗案共有7名被告人,他们还采取私盖、私刻部队印章,伪造院校入学手续、军人身份证件和大专 学历证明等手段,诱使学生们交纳高额入学费用。总共骗取了47名学生家长的入学费用共计近700万元。

  2003年12月4日,接到部分受害人的举报后,宋立娜等人被警方拘留。

  在审判作最后陈述时,宋丽娜说:“我没有诈骗的本意,我只是起到一个中介作用。我还有检举和揭发他人的犯罪事 实,请法官从轻处罚。”

  法庭未当庭作出判决。

  在网上输入“高考诈骗”四个字,仅用0.085秒,就能搜出14900篇相关报道。而这些报道当中,除了案件 本身的介绍外,各种提示也成了各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

  但是,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和家长表示没有注意媒体的各种提示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

麦当劳门口,记者与一名大三的学生小蔡进行了这样一段对话:

  “你有没有注意到高考诈骗的案件?”

  “有啊,每年都有,而且很多,媒体上经常有这方面的报道。”

  “你看媒体上做这方面报道的时候,除了案子以外有没有看到其他的一些提示类的信息,比如告诉家长和学生应该怎 样去做等?”

  “没注意过,即使有也无非是一些让人们提高警惕,要通过正规渠道入学之类的话。”

  “其实关于提示的报道很多,法官、检察官、教育部都有。”

  “是吗?没有看到。”

  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专业的贾同学也说:“没有注意过这类提示性的报道。举个例子,比如有两篇报道,一篇标题 是‘某某高考诈骗案始末’,另一篇是‘谨防’高考诈骗,我肯定只会看前一篇报道。”

  “应该会有一些提示,但我没有注意过。我也是一名大学老师,也喜欢看一些与学生有关的报道,昨天翻报纸还看到 一个关于升学诈骗的题目,但没看内容。因为这些诈骗案件都是换汤不换药,都是那些手段。”在公交车站一位四十多岁的女 士这样对记者说。

  在此本报将有关部门的建议提供给大家:

  法官提示:一是要核实招生者的身份是否合法;二是对升入学校的办学资质要认真考察,确认其是否具有合法办学资 格;三是对孩子的学习水平与能力要有一个客观的估价,不要好高骛远;四是办理入学时,要注意对各种收费及各种手续的合 法性进行必要的查证。

  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提示:在录取前夕和录取过程中,自称有“熟人”关系,花钱可以让你上好大学、好专业,不够分 可以让你上大学。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高考诈骗行为!

  教育部门提示:一要通过正当渠道了解招生录取信息。二要分辨该校是否具备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资格。三要看录取手 续是否由省招办集中办理。四要看

录取结果是否在有关媒体、信息台、网站上公布。五要看收费的标准和项目是否与高校向社 会公布的信息一致。六要妥善保存好自己的准考证和身份证,以免被他人利用。七要相信省招办会公平公正对待每位考生。

  检察官提示:首先犯罪嫌疑人在与被害人接触时,均为自己虚构了显赫的社会关系网;其次,犯罪嫌疑人均以帮助事 主或事主子女到北京上大学为名进行诈骗;第三,犯罪嫌疑人通常会采用某些诈骗手段以使被害人相信自己;第四,犯罪嫌疑 人通常会向被害人表示凭借自己的关系可以办成上大学之事,并以此借口向被害人索要打点疏通关系的好处费;最后,当事情 未办成,被害人索要被骗财物时,犯罪嫌疑人又均以好处费已全部交给自己的关系人为名推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