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迷途羔羊”为何“走向深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02:37 大众网-生活日报

  写在前面的话

  秋季开学了,本栏目在这个暑假相继推出了《校园“受气包”的复仇》、《父母离异留给我仇恨》、《15岁“网痴”的网吧生活》3篇报道来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教育。如同报道中的主人公一样,在省少管所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共有100多个失足少年在接受劳动教养,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但是,他们的罪恶并非与生俱来。在他们从善到恶的
过程中,有哪些无形之手在推波助澜,他们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他们还将面临哪些障碍?本栏目记者就此专访了省少管所的领导。

  对话时间:9月1日

  对话地点:山东省少年劳动教养管理所

  对话人物:山东省少年劳动教养管理所政委邵成和

  对于省少管所的第一感觉是,这里更像一座花园式学校。与其说在这里接受劳动教养,不如说是在接受心灵的洗涤。大墙上的标语赫然入目:教育、感化、挽救。邵成和说,找准未成年人犯罪的病因,是挽救他们的第一步。

  A犯罪原因

  60%以上的少教人员与家庭关系紧张

  记者:在少管所里有100多个接受劳动教养的学员,他们的年龄都在多大?

  邵成和:一般在14岁至16岁,最小的才12岁。

  记者:在正常的家庭里,这个年龄还是父母怀中的乖宝宝,他们为什么却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甚至犯下了过失杀人等严重犯罪,他们的犯罪有什么共性?

  邵成和:未成年人犯罪有这样两个共同点:一是激情犯罪。这类少年平时没有任何劣迹,在人们眼里也是不错的好孩子,但是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因为一时冲动犯罪;第二类就是长期在外流浪。失去了家庭和学校的约束,与坏孩子结伙儿,慢慢开始了犯罪行为。在目前我们这儿的学员中,侵财犯罪占到70%,伤害滋事占16%,强奸流氓等其他类型犯罪占到14%。

  记者:在他们犯罪的共性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规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不到16岁的少年犯罪?他们的父母和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什么角色?

  邵成和:在我们管教的学员里面,90%以上不是在校生,60%以上与家庭关系紧张。由此不难看出,缺乏家庭关爱和学校的制约,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在家庭方面,很多学员父母离异或者是单亲家庭,有的父母双全却关系紧张,特别是一些父亲再婚的家庭,为了再婚后的生活,有的甚至将孩子赶出家门,放纵不管。有的学校因为这些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惹是生非,就把他们开除,管不了或者干脆不管。就这样,这些孩子被推到社会上,像洪水泛滥一样,流到哪里算哪里,缺乏了家庭和学校的保护后,有的孩子走上了歪路,这时就只用通过司法保护对他们实行再造。

  被推到社会上的未成年人,不可避免地与邪恶结交,在残缺家庭的未成年人,由于父母的放任,也最终滑入犯罪的泥沼。这些成长营养极度不良的未成年人,生活条件极差,沦为社会的底层,成为边缘人群。

  B生存状态

  长期流浪令16岁的他患上严重的风湿病

  记者:家庭的失职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这些未成年人被迫流入社会后,如何生存?

  邵成和:在我们这儿的学员中,有3个犯罪团伙,这其中的成员长期在一起流浪,里面的小孩子要受到大孩子的控制,他们的生活条件极差,长期睡涵洞、车站,偷到钱就去饭馆吃顿好的,偷不到钱回去就要挨打。在我们管教的学员中,小强(化名)只有16岁,但是由于长期睡水泥地,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浑身关节疼痛,他刚到所里,我们就给他进行医治。

  记者:虽然他们在年龄上仍是未成年人,但是由于缺乏关爱,在行为上早熟,偷了钱之后的享乐是否还会带来一些相关的安全隐患?

  邵成和:在这个人群中,吸烟、喝酒非常普遍,有了钱之后除了大吃大喝,有的还会到宾馆开房间,极少数人会嫖娼。

  记者:除了过早流落到社会上的未成年人,在残缺家庭中的孩子在承受着怎样的压力?

  邵成和:在单亲家庭中,尤其是跟着父亲过的孩子,往往被放任自流,父亲对待孩子基本上谈不到教育,甚至不知道孩子在干什么。德州宁津县的小平(化名)父亲再婚后,将他撵出家门,致使小平9岁就开始在外面流浪,长期靠捡破烂儿、要饭为生。到了德州后,他在干服务员时结交了一批坏孩子,偷公园里的地灯,5个人的团伙被警方抓获。

  记者:在我们这里接受改造的少年中,城市和农村能占到多大的比例?

  邵成和:基本上全是农村的。

  “坏”不是与生俱来的,未成年人由于遭到家庭和社会的遗弃,出现了不良行为,缺乏管教和教养,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C犯罪心理

  他们缺乏人生目标和守法意识

  记者:在我们改造的这些孩子中,是什么样的心理促使他们去犯罪?

  邵成和:这些心理与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有密切关系,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好的,很多家庭父母由于忙、工作多,顾不上管孩子,有的家庭则对孩子的管理非常专断、放任或者忽视,这些会造成孩子的反叛性、不顺从性、冲动性和攻击性等几种极端问题。有的为了报复,有的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通过犯罪达到目的,有的因为胆小受到别人的威胁,被胁迫去盗窃,有一个管教学员由于不同意盗窃,被同伙剁掉了一截手指。

  记者:过早地流入社会,未成年人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立身基础,但同时也没有地方可以给他们空间,在接受管教的时候,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邵成和:他们仍然处于盲目的状态,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该去干什么,没有人生目标,对犯罪的认识也不很清楚,守法的意识非常淡保

  改造这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治本,只有让社会重新接纳他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D回归的出路

  如果这些孩子出了这个大门继续流浪,就还要犯罪

  记者:我们对这些少年的改造主要靠什么手段?

  邵成和:思想教育还是主要手段,但不是单纯的说教就能有效果,将来还是要依靠家庭。

  记者:对于某些家庭来讲,一个顽劣的子女会让一家人心痛,对待这样的孩子,我们有什么办法?

  邵成和:仍然要从思想上入手。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菏泽一个少年,16岁入所,在原籍可以说无恶不作,他母亲管教很严,用铁笼子、铁链子关了他3年,但是没有用,出来就犯,被判了劳教两年。来到所里之后,他起初也是不服从管理,如果20天不出事就算好的,所里各个部门的管教人员都和他谈过话。后来,当他父母来看他的时候,发现儿子像变了一个人,感到非常意外。

  记者:我想,只靠少管所的力量是否就能够完成对一个失足少年的改造?恐怕这点力量太微薄了,目前我们在改造中有什么难点?

  邵成和:最大的难点就是这些孩子回归社会的出路问题。我们说教育、感化、挽救,其实什么叫挽救,回归社会,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才是最好的挽救,如果从我们这里出去的孩子继续流浪,那么他无从选择地还要回到过去的那个环境,还要犯罪。现在我们在积极地想路子,增加一些技术课程,联系一些就业单位,也希望全社会能够参与进来,特别是这些孩子的家庭和父母。

  多付出一点关爱、多承担一些责任、多给一次机会,也许“问题少年”就不会存在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E减少“问题少年”

  学校应该接纳“问题生”

  记者:面对这些“问题少年”,你是怎样的心情?

  邵成和:每每都是惋惜、痛惜,但是这些孩子却又已经不是正常的少年,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有的更是令人深恶痛绝,这种心情有时也是很复杂的。

  记者:管教民警付出心血对这些少年进行管教,但毕竟这已经是“亡羊补牢”,如何避免“问题少年”的产生,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邵成和:提到预防犯罪的问题,我们还要讲四个方面,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一个是司法机关,一个是社会。在家庭里面,父母都有教育子女的义务,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作为学校,应该把“问题生”纳入教育的范围,不能歧视他们。我们曾经遇到一个事情,让我们感到非常尴尬,我们有一个刑期达到一半以上、分级管理达到宽1级的学员,他在所里表现很好,也是在校生,我们想让他进行“试学”(返回学校上学),但是当我们的管教民警到他原籍所在地的学校联系时,学校不同意接收,经过再三地工作,学校终于同意接收了,但是没有想到,当地派出所却不同意在有关证明上盖章,害怕这个少年影响当地的社会治安。就这样,这个本来已经改造得不错的学员,被无情地拒之校门之外,情绪立即变得非常消极。因此,学校对于“问题生”的管理非常重要,不应该将他们推到社会上不管。

  记者:记得我在采访学员强强(化名)时,他对我说过一句话,他说在这里教官比他的父母还要亲,在这里才有人管他。这也说明家庭正确的关爱对预防“问题少年”产生的重要性。在少管所,我们实行的人性化管教是什么样的?

  邵成和:如果有学员想家,我们都要安排他给家里打电话,包括写信,都是在管教民警、队长指导下,如果遇到学员生病,我们都及时地让他们到医务室进行治疗,严重的就派民警一起到所外就医。我们要求每一名管教民警对待学员,都要像父母对待孩子、医生对待病人、老师对待学生一样,要投入感情地来做这项工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