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荫权:为政者埋怨传媒 好比水手埋怨大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08:56 南方都市报 | |||||||||
推荐 香港的确很幸运,有一个敢于发问的记者、一片朝气勃勃的传媒景象。本地现有约50份日报和800份期刊,约100家国际传媒机构落户香港。新闻、资讯自由流通,是香港成功的一大基石,是这个亚洲国际都会极为重要的资产。美国总统杰弗逊曾说,若要美国在有政府没报纸、或有报纸没政府之间取舍,他会毫不犹疑选择报纸,杰弗逊不用面对这抉择,我
身在政府,我们十分关心涉及香港的报道,本地和海外的都不会忽视。每天早上我们翻阅剪报,讨论报章电台怎样报道、评论热门话题。每天对香港的观感,都有新的体会。 本地新闻报道最能影响市民对政府和施政成效的观感。尖刻批评总是比锦上添花多,但在任何地方,政府与“第四等级”(新闻界)之间的关系自是如此。 身为政治领袖,接受批评,还有偶尔一点赞美,是工作的一部分。为政者埋怨传媒,好比水手埋怨大海。如果受不了带盐的海水扑面的刺痛,那么一开始便不该跑上甲板。 身在政府,我们必须正视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因为这些意见会建构成市民对施政的观感评价。我不是说施政要完全听从民意,但制定政策必须顾及民意。 外国媒体通常采用较全面手法,从环球角度报道香港事,着眼于各项政策、措施如何影响香港在亚洲、在中国的独特地位。有的深入检视香港经济政策及表现,有的深入检视可能影响公民各项权利和自由的政策——其中当然包括新闻自由。外国记者密切留意香港法制是否完好无损,特别关注我们的政治发展,监察“一国”与“两制”的分界会否变得模糊。再者,近年外国媒体提醒了我们,香港想成为亚洲国际都会,就要以实力赢取这个衔头。我们愿意虚心聆听。 今年,海外传媒对香港的报道显著增加。自年初至今,根据我们的统计,关于香港的报道逾5700宗,而去年同期只有4500宗,跃升了25%。 报道的数量和内容,塑造了海外对香港的观感。我相信1997年前确有一种看法,指香港回归后不会再有新闻价值,不会再受到注视。结果香港却仍然发生不少新闻,例如禽流感、亚洲金融风暴、港府入市干预——你们已忘却的——经济衰退、政制发展、游行示威、“SARS”疫症等,都让香港受到广泛注视。 (节选自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8月24日在外国记者俱乐部午餐会上的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