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主流化,从维护劳动权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09:0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实现劳动领域中的性别平等,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题中应有之义。10年来,中国工会女职工组织在将社会性别主流化策略纳入工会工作领域中的生动实践,为“北京+10”抹上亮丽的一笔——

  “有了孩子,丢了位子”,是当前困扰不少职业女性的烦心事。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生育孩子竟成为不少职业女性可望而不可及的
人生愿景。

  但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的女职工们却没有这方面的后顾之忧。原来早在6年前,工会和女职工委员会就代表她们与公司签订了女职工特殊利益专项集体合同,白纸黑字地写明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经期等不同阶段包括职业稳定权在内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

  近些年来,中国工会进一步突出维护职能,类似上述这样在劳动领域实践社会性别主流化策略的举措,已成为工会女职工工作的重要内容。据统计,仅河北省石家庄市女职工人数占40%以上的企业,就有576家签订了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从维护女职工劳动权益着手推进社会性别平等,为中国的社会性别主流化事业奠下最坚实的基础,并为“北京+10”抹上亮丽的一笔。维护女职工特殊利益,恰恰体现了社会性别公正

  “性别意识主流化,是指政府、组织或机构在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时,或人们在日常工作中,都会考虑到性别对女性和男性产生的不同影响。”

  这是此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十周年会议上散发的宣传小册子中写道的,其强调一种尊重和保护人权、实现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在这个意义上,各级工会和工会女职工组织一直所致力的维护女职工特殊利益工作,是对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积极推进。”一位长期从事工会女职工工作研究的专家举例道,比如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经期等所享有的特殊利益,包括假期、津贴等,看似是不同于男职工的特殊待遇,但它是根据女职工的不同需求和女职工所承担的繁衍人类这一社会责任而给予的,恰恰体现了社会性别公正。

  其实,加强女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特殊保护,只是工会维护女职工劳动权益、在劳动领域实践社会性别主流化策略的一个方面。针对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就业领域呈现出“女性被边缘化,妇女成为就业风险人群”的现实,各级工会和工会女职工组织在维护就业权和职业稳定权方面着力更多。

  在源头维护层面,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加强对企业女职工下岗程序的监督,积极参与改组、改制企业下岗女职工的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制定落实,并主动配合有关部门推动落实下岗女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政策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从根本上确保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

  而对于下岗失业女职工群体,除了通过宣传引导她们转变就业观念,还努力开展适合这一群体特点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为她们再就业铺路搭桥。据对12个省市统计,工会女职工组织培训女职工达174万人次,共有58万多名女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实践社会性别主流化策略,关键在于畅通渠道、构建机制

  “我们不是说在政府决策层中一定要有多少个女性才是男女平等,而是参与决策的人,不论男女,都具有性别意识。”在“北京+10”会议上,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消除对妇女歧视项目主管科恩薇帕·布恩素如此强调道。

  许多妇女问题专家都持类似观点。在她们看来,要真正实现性别意识主流化,仅有各国政府做出遵守《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确保在我们所有的政策和方案中体现性别观点”的承诺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能否为实践社会性别主流化策略畅通渠道、构建机制。

  在这方面,各级工会女职工工作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首先,通过源头参与在法律政策层面体现性别意识。统计显示,近10年来,工会各级女职工组织主要参与了《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以及80余部地方性法规及政策的制定、修订、论证工作,针对女职工的特殊利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其次,畅通表达性别意识的有效渠道。如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不仅配合人大及有关部门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还通过工会在人大、政协中的委员和代表,提出提案和议案,反映广大女职工的意愿和呼声,促进有关问题的解决。

  此外,在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中依法保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当前,帮助、指导女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代表女职工与企业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是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的工作重点。据了解,全国31个省市建有工会女职工组织的企业中,80%以上的基层工会女职工组织参与了集体合同的签订工作,部分地市和地方产业工会还签订了女职工权益专项集体合同,从制度上保证了女职工权益的落实。

  既提供机制建设上的组织保障,又强化素质支持

  相应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基本要件。在我国,自“在国际劳工组织成员中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项目于2002年8月正式启动起,即明确了“3+1”的组织架构,即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成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再加上全国妇联。

  应该说,这样的机构设置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根据这一合作机制的分工,工会的工作重点主要应锁定在工会系统中建立一套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机制,推动、参与和监督国家和政府制定性别平等的法律和劳动力市场政策;在集体谈判中关注社会性别平等;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时注重男女职工平等受益等。

  事实上,上述这些一直在工会女职工工作的框架之内。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工会女职工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完善,为工会系统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机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统计显示,10年来,全国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已由181462个发展到587372个,是1995年的3.2倍;工会女会员已达到5135.3万人。其中,针对进城务工人员中女性占相当比例的情况,各地普遍加强了把女性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和女职工组织中来的工作。据对19个省的调查,10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女职工组织已建147547个,组建率达78.9%,比1995年有了长足的进展,如山西省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女职工组织数是1995年的6.6倍;江西省则达22.6倍;海南省比1995年增长了40%。

  与此同时,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在提升女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上的作为,又为女职工拓宽了发展空间,也强化了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素质支持。据对25个省(区、市)不完全统计,有1749.4万名女职工投身素质提升工程,约占被调查女职工总数的55%;据23个省(区、市)统计,120.7万名女职工参与技术革新和科技攻关等项目,5.12万女职工获各类荣誉称号;据统计,21个省(区、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培训女职工工作干部38314人次,各级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培训女职工工作干部1112万人次。

  “向边缘化挑战”,是此次“北京+10”会议上,不少妇女问题专家针对社会性别主流化尚不理想的现状而提出的。但无论如何,就中国而言,从维护劳动权益着手,都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必然选择。

  正如中华全国总工会女职工部负责人所说的,工会女职工组织在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是由女职工的地位和作用所客观决定的———因为女职工是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妇女的中坚力量。

  何谓社会性别主流化?

  “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85年联合国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上。

  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行动纲领》中,对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表述:“在处理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问题时,各国政府和其他行动者应提倡一项积极鲜明的政策,将性别观点纳入所有政策和方案的主流,以便在做出决定以前分析对妇女和男子各有什么影响”。

  1997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通过了对社会性别主流化的一致定义,即:“把性别问题纳入主流是一个过程,它对任何领域各个层面上的任何一个计划行动,包括立法、政策或项目计划对妇女和男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它是一个战略,把妇女和男人的关注、经历作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中设计、执行、跟踪、评估政策和项目计划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考虑,以使妇女和男人能平等受益,不平等不再延续下去。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社会性别平等。”

  实际上,社会性别主流化强调的核心是从人权、社会公正、经济效益和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性别平等问题,其本身并不是目标,而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一种手段。

  在此次“北京+10”会议上,“促进性别平等,实现共同发展”依然是主题。(乔雨)

  工会女职工工作的数字解读

  据全总研究室统计,2004年度女职工已占职工总数的38.1%。

  全国31个省区市已有29个省(区、市)实行生育保险,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达到4579万人,共有71.4万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全国有20个省(区、市)开展了女职工特殊疾病保险,参保女职工达540万人以上,有5600多位患重大疾病的女职工受益,理赔金额达到5790万元以上。

  据对8个省市的调查,工会女职工组织参与处理的维权案件有3800多件,其中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的有108件。

  10年来,全总女职工委员会共表彰了全国文明家庭584户,仅近五年,全国共有4533万户家庭参加了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据25个省(区、市)不完全统计,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57.2万场,参赛女职工达1166万人。据23个省统计,120.7万名女职工共提合理化建议173万项,创经济效益81.3亿元。

  据25个省(区、市)统计,10年来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共表彰先进女职工集体138万个,先进女职工281.7万人。全总女职工委员会共表彰先进集体2541个,先进女职工6682名。

  据21个省(区、市)不完全统计,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共开办女职工夜校、周末学校1.29万所,各类培训班47.1万期,共有1306余万女职工参加学习。通过学习,有65.7万名女职工加入了共青团,44.3万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53万名女职工学历上了一个档次,168万名女职工技术等级上了一个档次。

  2003年5月,全总下发了《关于切实解决单亲困难女职工生活问题的意见》后,仅对11个省区市的调查,就有147万多名单亲困难女职工得到救助,各方筹集救助款达2595万元。(乔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